| 
View
 

3-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8 months ago

科目名稱(中文):華人社會與文化

 

科目名稱(英文):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授課教師:楊聰榮 (師大華研所海華組)

開課期間: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本週主題 Topic

 


 

 

主要閱讀書目 Reading

 

本週版主:羅士華

 

課前發表 Before class 

 

楊聰榮

 


徐明敏  柬埔寨簡史與華文教育閱讀摘要

 

在台灣和柬埔寨相關的資料稀少,可能是因為台灣與柬埔寨目前雙方缺乏正式聯絡管道,連駐外代表處也沒有,而柬埔寨的華文教育,對我們來說更是陌生,在談文華教育前,必須先了解一點歷史:

 

柬埔寨於1863年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953年獨立。華人移民的高峰期正好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來獨立後在施亞努親王的領導下可成為一君主立憲國家,包含華文等教育在此期也蓬勃發展,但1970年代,親西方的軍政府龍諾政變推翻施亞努,柬埔寨此時又遭越戰波及,內憂外患不斷。1975年,波布率領紅色高棉攻佔金邊,展開無情的屠殺,想要將柬埔寨完全改造成一個極端的共產主義社會。隨後的政局動盪一直到1991年簽下巴黎和平協定,才結束多年的內戰。而流亡多年的施亞努也於1993年回到柬埔寨成為君主立憲後的元首。

 

華人與柬埔寨人在渡過動盪不安的年代之後,已經不分你我,因此雖然內戰不斷,但不曾排斥華人與華文教育。華文教育在柬埔寨有四項特色:

一、                華校向大都市集中─

柬埔寨的華人分屬五大幫會,而華校是依五幫而設立。五幫分別是,(一)潮州幫,祖籍廣東潮州和汕頭地區各縣者稱為「潮州會館」。(二)福建幫,祖籍福建漳、泉二州者稱為「福建會館」。(三)廣肇幫,祖籍廣州、肇慶及其附近各縣者稱為「廣肇會館」。(四)海南幫,祖籍海南島者稱為「海南會館」,現稱「海南同鄉會」。(五)客家幫,祖籍客家及閩、粵二省以外者稱為「客屬會館」。其中以潮州幫為多數。

二、                半日制,與柬文學校互相配合─

柬埔寨學校是下午班與下午班,因此與華校互相在時間上的配合比較容易。同時柬埔寨的華文教育是柬埔寨政府所允許的,所已發展方便迅速不衝突。

三、                華語是主要教學媒介語─

學校以華語為第一語言,並作為除柬文課以外一切學科的教學媒介語,是柬埔寨華文教學與東南亞其他大多數國家華文學校不同之處。

四、                不再是僑民教育─

1970年以前的華文教育被稱為僑校,教育的內容則是強調做為一個中國人,現在和平重建後的華文教育不再具有中國民族主義的色彩。加上中國政府鼓勵東南亞華人認同當地,加入當地國籍。這樣的政策利於華人融入當地生活,因此雙方關係良好,華文教育也沒有引起當地族裔的反感,相反地,有些柬埔寨人也希望能有學習華文的機會而前來就讀華校。

 

但華文教育目前也碰到一些問題:首先是來自經濟上的原因,由於多數的柬埔寨華人是小生意的商人,當亞洲經濟危機來臨時,就有許多經營小生意的華人家長,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將子女由華校轉出,到柬文學校就讀。再來是2007年政府將柬文學校開始改為全日制,和原本半日制的華校產生時間衝突。許多家長考慮子女未來可能還是在柬埔寨發展,因此捨棄華校轉進柬文學校。

 


劉時諶 《從漢字文化圈看語言文字與國家認同之關係》

 

若不提示定義的狀況下,詢問一個人的「母語」為何,通常會得到兩種不同觀點的回應。若站在語言為「族群歷史文化傳承功能」論者,受訪者仍會根據他的「族群母語」來回答;若主張語言是「社交工具」者,受訪者通常會根據他叫流利的「個人母語」來回答。而當一個人的「個人母語」和「族群母語」不一致的時候,可以說這是一種「母語異化」的現象。若僅保有個人母語的能力,卻已喪失族群母語的使用能力,通常是語言轉換(language shift)的前兆,即族群母語的轉換。

 

單語性的母語異化通常會造成以下結果:其一,個人仍在精神上、情感上承認族群母語的存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僅能使用個人母語;其二,在精神上、情感上放棄原有的族群母語,將個人母語當作新的族群母語。然而,當族群母語消失時,其他客觀因素(血緣、膚色…等)還存在,可能繼續維持族群意識。但如果語言是現存的唯一客觀因素,族群意識恐怕早晚會隨著族群母語的流失而消逝。

 

語言、文字雖然和國家認同沒有絕對的關係,卻有相對的關係,也就是說,語言不是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唯一的因素,但她確為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語言對族群或國家認同的作用可以分為二方面討論:「強化語言功能」,利用族群母語來動員及強化族群認同;「弱化語言功能」,不利用族群母語來做族群動員的工具。

台灣目前有不少「福佬客」(僅使用閩語的客家人),因沒有留下可作為區別族群身分且明顯的客觀因素,因此隨著客語的消失而失去原來的客家意識與認同。許多台灣的年輕一代,因家族中的長輩中仍有不少使用族群母語的成員,即使自己不諳閩語或客語,仍有河洛或客家族群的認同。相形之下,如果本身不使用,家族成員也沒有人使用族群母語,則認同自己是閩客族群的比例相當低。由此可見「強化語言功能」對族群認同扮演著加分的效果。

 

根據Crystal1992)的定義:「方言」是因文法或詞彙的差異而顯現出地區或社會背景的某種語言變體(variety)。在語言學上,一班是以他們兩者溝通交談時是否能互相理解(mutual intelligible)對方的語言作為判斷的基本標準;即使有些詞彙或語法的差異,但仍理解對方的話語,則雙方分別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下的兩種方言。儘管語言學上有其標準區分語言及方言,然而現實上,特別是有政治力介入時,未必以語言學的標準來區分。國民黨獨政時期,將「華語」訂為台灣的國語,將其他受支配族群的語言貶為「方言」,其實就是要進行政治鬥爭,利用語言來強化支配者的文化優勢,甚至用來打擊其他族群的自尊心,並進一步消滅其自我認同。而將一個社會裡個主語言做「高低」之分,見於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

 

台灣人如果將華語內化為新的母語,將促使台灣人的漢字共同體想像更往中國靠攏,如此一來對台灣的國家建構是否有益?台灣如果要和中國爭奪華語的代表權,可能因此而再度成為中華文化的邊陲。因此,台灣要建立獨立的文化、避免淪為中華文化的邊陲,就要跳脫漢字的迷思已建立在地語言文化的主體性,拒絕以中國為主體的文化思考模式。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歐美文化一樣,可以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她的主體。當華語內化為台灣語言後,華語勢必排擠其他台灣的本土語言,導致台灣缺乏建立語言文化主體性的主導權,其後果是台灣將成為中國文化的邊陲。或許華語可以成為台灣人的第二語言,案絕對要避免華語內化成台灣人的民族母語。

 

由於中國官方以華語普通話作為國家語言文化發展的主軸,而讓台灣有機會主導閩語、客語文化發展的實力,所以閩語、客語有台灣特色,更取代廈門成為「閩南」的文化中心。台灣應在取得閩南文化的代表權後,更進一步將其正名為「台灣」,如此不僅可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更可以將她發揚光大,傳播到中國沿海及東南亞地區去。

 

(以上言論僅引述原作,不代表本人立場)

 


李傲程  《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與改革》之讀後感

 

因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讓我開始有機會初步認識柬埔寨華社及其華文教育的發展。

 

柬埔寨動亂的政局,在1991 年簽署巴黎協定後,開始走向和平,社會也慢慢穩定下來;相應的,政府過去對於該地華人所實施的各項歧視性政策也紛紛取消。另外,華人除了在該國的地位受到法律保障外(Chan 2005: 71),無論在經濟、文化、報紙或教育等方面都可自由發展,甚至還得到柬埔寨政府的高度支持,如促使柬華社最高領導機構「柬華理事會」的成立;洪森首相捐贈磅湛省培華學校,和西哈努克港市華文學校所需土地,等等(莫家耀2000: 31)有鑒於此,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得以有機會在該國發展華文報業,於2000年在金邊創辦《柬埔寨星洲日報》,為該國的華人歷史掀開新的篇章。

 

雖然柬埔寨政府對於柬華文教育持開放態度,而華文學校、中文培訓班、私塾等在該國境內也不斷地復甦及復辦(多集中在金邊,世界上最大的華校——潮州會館復辦之端華學校就在金邊,2002年有學生2萬多人),但華校的學歷在該國卻不受承認,且柬政府也不提供教材及師資培訓,經費也嚴重不足。上述種種的問題,近年來深深地影響著柬埔寨華文教育的存亡。依柬華理事會副會長兼文教處處長杜瑞通表示,2002 年在全柬埔寨78 所華校中,東北區、西北部、中部、西南部雖各有221418 11 所華校,但其中分別有1827 6 所華校不是關閉,即是面臨停課的困境(〈柬埔寨眾多華校面臨困境〉 2002)2007 年在柬華校更明顯有縮減現象,同樣依柬華理事總會統計,該年年底柬埔寨只剩61 所華校仍開課,3 萬餘人(〈方炳禎基金會助33 萬〉 2007)。而在金邊較為有名的崇正和端華學校,近年來學生數也都有減少的現象(〈崇正355 人喜獲畢業證書〉2007;〈端華932 人喜獲文憑〉 2007)【以上畫線句子的資料來源:林志忠(2008)。近百年來柬埔寨華校教育發展之探討台灣東南亞學刊,52,頁2122

 

2003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本著「發揚服務東南亞華人」的精神,透過《柬埔寨星洲日報》,積極與柬華理事總會合作,共同發動「援柬教師計劃」。在此計劃下,除了籌建當地的華文學校,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也在馬國招募及遴選教師,並將他們分配到柬埔寨境內師資相對缺乏的地區去教授華文、英文和電腦等科目,以支援當地華教。雖然如此,但柬埔寨華文教育至今依然存在著師資不足或教師素質不高的問題。

 

其實,柬埔寨的華文教育與馬來西亞的狀況極為相似,除了面對師資問題和辦學經費不足之外,還有大環境的衝擊,即受到國家教育政策的左右;華校必須配合國家的教育政策而做出改變,不然就會面對倒閉的局面。如2007年後,柬埔寨政府將柬文學校由半日制改為全日制,這大大影響華校與柬校互補的關係。在改制前,選擇唸華校的學生,可以在柬校放學後繼續到華校上課;但改制後,他們就不能兩者兼得,只能選其一,而大部份家長都會放棄讓孩子唸華校,因為若他們希望孩子將來留在國內發展的話,提早讓給孩子學好柬文是最實際的考量。在馬來西亞也一樣,2003年,前首相馬哈迪頒佈英語教數理科的政策,許多實行雙軌制(即華校統一課程及政府課程同時進行)的華文獨立中學紛紛在課程安排上做出調整,以保持辦學優勢,吸引學生報讀。

 

【參考資料】

1.莫家耀(2000)〈柬埔寨華人近況〉。《八桂僑刊》。3: 30-33

2. Chan, S. (2005)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Cambodia: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ontestation. Canada Quebec Montreal: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Concordia University.

 


羅士華--------期大綱+針灸的基本理論

 

第一章緒論 

  中藥的強項是跳脫只看一種疾病、一個器官,而從身體的功能、組織和組織的關係來多方面的考量以及治療病人。很多慢性疾病者透過西方的治療往往無法完全被治療,而必須依賴中醫的輔助。很多癌症病人去找中醫的原因,則是中醫強調調理身體的平衡,但是西醫常只看單一腫瘤,只想把它攻擊掉,常常傷害到另一部分。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如何把中醫及西醫結合在一起﹐提供給癌症患者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本文一開始的文獻探討是有關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及中醫的診斷特點。第二部分是探討中西醫的結合,進而更有效地治療癌症患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中西醫結合的理論

2-1-1 中醫和西醫的基本理論差別           

2-1-2 中西醫結合看診的觀摩心得

2-1-3 美國人對中醫治療的看法

 

2-2   中醫診斷的特點

2-2-1舌體的診斷

2-2-2中藥的免疫作用

2-2-3中醫的把脈技巧

2-2-4針灸的基本理論

  中醫學認為,人體中的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循環,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然而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則影響了這些物質的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當針灸的針插進人體之後,會引起人體自身的反應,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治癒。

  針與灸是治療方法的兩個方面,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中学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中醫的臟腑陰陽經絡學說。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簡單、便宜。

中醫施針的穴位,按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當針灸到達每一層時,均有「針感」,患者會感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有粘針的感覺。進行針灸時,醫生會按不同需要,施針在不同深度,以進行合適的治療。針灸法包括針刺和灸灼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刺法也稱針治法,是運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屬製成的、形體細長而尖的針刺入人身體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穴位),使接受針刺才發生酸、麻、脹、重等感覺,從而產生治療疾病的作用。灸灼法也稱爲灸治法,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點燃後放在(或靠近)人體體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熱熨或熏,從現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以下的表格是一些常見的症狀及針灸的穴位。

                         常用症狀及對症取穴舉例表

症狀

選穴

症狀

選穴

發熱

大椎、曲池、合谷

噎症     

天突、內關

昏迷

水溝、十宜

胸悶

中脘、內關

心悸

內關、隙門

便秘

天樞、支溝

咳嗽

天突、列缺

脫肛

長強、承山

高血壓

人迎

虛弱

關元、足三里

 

第二章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患者 

參考文獻 

1. 陽亞平2006。《 陽亞平中醫辨証(一學就通)》。智林文化出版社。

2. 張步桃2006。《 病案推理(張步桃治百病)》。知音出版社。

3. 品建平1996。《 針灸學》。科學出版社。

4. 林政宏2004。《 一目了然 學方劑》。智林文化出版社。

5. 謝明玲(2007718日)。中醫    抗癌的最終解答。天下(雜誌)132-141

6. Shen-Nong Limited. (Copy right 2002-2005). Shen N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Retrieved June 2, 2011, from  http://www.shen-nong.com/eng/front/index.html

7. Dr Na Zhai. Adjus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actice to Meet American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A summary of ten years practicing TCM in the United States). Retrieved July 2, 2011, from http://www.drnazhaiclinic.com/adjust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practice.php

 


莊雅琳-從多元文化論僑民教育

僑民教育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兩廣總督岑春萱派劉士驥赴南洋勸學,推動僑民教育的行政機關始於民國十七年,由國民政府設立華僑委員會負責,次年在教育部設立華僑教育委員會,負責僑教業務,民國三十四年改為僑民教育委員會。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後遭裁撤,至民國四十四年始恢復迄今,主要工作為辦理僑生之招生、協助及轉導工作。多元文化的概念始自1960年代,而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於1980年代始逐漸發展成熟。

根據班克斯(Banks,19933-4)之看法:多元教育至少包含三件事,理念、教育改革運動以及過程。所有學生不論其性別、社會階級、種族和文化特徵,在學校均有平等的學習機會,而改革運動從課程改革到整體學校改革,同時多元文化教育也是一種持續的歷程,非一蹴可及,須所有人不斷努力才可達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降低對不同文化團體的歧視,並提供所有學生的文化選擇及平等的教育機會,以發展能適應各種不同的微型文化,國家巨型文化及全球文化所需的知識,情感與技能(Bennett, 199046-47Tiedt Tiedt ,199020-25)。

作者在文章中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議題,例如種族、文化不利問題及語言問題。種族是文化差異的根源,而且多元文化社會存在於主流文化,不免產生文化不利的問題,多元文化教育應重視如何消除這些文化不利因素,並提供必要的補救措施。另外,某些語言卻成為某些地區、國家甚至世界通用的優勢語言,以中文為例,僑生大都通曉中文,卻因僑居地之不同而有差異,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其在台之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而作者也在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及教學評量提出許多建議,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僑民受到最適切的教育殊值探討,包括:

一、政策的制定:目前返台就讀僑生大都來自亞洲,以馬來西亞、緬甸、印尼、港澳三國兩地區為主,歐洲各國返台升學僑生均為個位數,連近在咫尺且僑民眾多之菲律賓僑生亦為個位數,美、加、紐、澳返台升學人數亦不多,因此,如何作全球佈局,吸引更多其他地區之僑生返國就學,實為當務之急,讓返台僑生更趨於多元文化背景。為了分發海外僑生返國升學,國內大學成立了海外聯招會,讓僑生亦能配合僑居地之社會需要,選擇技職院校就讀,並在招收僑生不但同時能增加學校之多元文化發展,在對海外招生實宜採僑外生並重策略。

二、僑生教育的內涵:僑生教育的內涵可從返台就學僑生及海外臺校兩部分來談。

(一)國內僑生

(1)加強學校僑生輔導功能

(2)修訂有關僑生之法令

(3)加強宣導僑生的文化差異, 消除文化偏見

(4)尊重僑生僑居文化

(5)補救教學

(6)教學方法之調適

(7)注意生活適應之輔導

(二)海外臺校

(1)設計多元文化的教學環境

(2)與地區校外文化融合並使用社區資源作經驗學習

(3)加強雙語課程

(4)提供母語學習之機會

(5)協助學生解決文化衝突的能力

三、善用語言優勢:僑生除了具有優越的僑居地語言,對中文亦具基本能力,因此學校應善用華語檢測工具及提供中文之加強課程,針對個別僑生之中文缺失作適當的補救教學。

僑生教育可以增進我國校園的多元文化色彩,應善加珍惜,學校也應該創造適合僑生就學之多元文化環境,並善用其多元文化資源,使學校產生新的文化,才能建立更具意義的僑生教育,而海外臺校也應善用優勢,培養學生成為能適應多元文化社會之未來世界公民。

 


鄭淯心  猶太人的光明節

 

      猶太人的光明節希伯來語: חֲנֻכָּהחנוכה Chanukah)又稱修殿節獻殿節燭光節馬加比節等,從每年「基斯流月」的第25天開始,延續八天,一般來說正巧會在耶誕節前後。在希伯來文裡,光明節「Hanukkah」的意思是「奉獻」。猶太人在光明節會互相交換禮物,並且和家人團聚享受大餐。

 

      公元前200年,敘利亞國王安地亞可三世征服猶大地。安地亞可四世於西元175年登上王位,並制定政策強迫希腊化。安地亞可四世強迫猶太人放棄自己原本的信仰,接受希臘文化與希臘神明,並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供奉希臘的神像。西元165年,馬加比(Maccabee)家族帶領猶太人起而反抗,以寡擊眾奪回耶路撒冷,收復第二聖殿。於是猶太人在聖殿舉行潔淨禮。然而,潔淨聖殿需要點燃金燈台,猶太人當時只找到足以燃燒一天的燈油。由於別無選擇,他們還是將蠟燭點起,結果蠟燭竟然持續燃燒了八天。為了感謝此勝利與奇蹟,猶太人有了光明節,在每年的光明節點燃蠟燭做紀念。

 

      光明節的燭台有九盞燈,其中八盞是為了紀念當時燈油燒了八天,而第九盞燈是用來點燃其他分支的,它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Shamash」。光明節共八天,第一天傍晚太陽下山時,猶太人會用「Shamash」點燃第一支蠟燭,第二天傍晚點燃第二支,依此類推直到第八天。第八天傍晚點燃蠟燭時,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在祈禱文聲中點燃蠟燭,而後在燭光中享用大餐慶祝。傳統上燈台必須放置在戶外,如果住在高樓,也要放在窗口讓所有人都看得到。為了紀念燈油的奇蹟,猶太人在光明節會吃油炸的食物。光明節期間的特殊食物有特製馬鈴薯餅(Latkes)、果凍甜甜圈、土豆煎餅等。很多家庭都會在光明節給孩子禮物,一個晚上一個,總共八個。

 

      在猶太人地散居地,孩子們在光明節會玩一種特殊的四角骰子,骰子的四面刻著四個希伯來字母,合起來代表「那裏發生了偉大的奇蹟」。而在以色列,會有從Modi’in到耶路撒冷的火炬接力,也會公開點燃巨大的燭台來慶祝。因為在希臘統治的時期,猶太人被禁止研讀猶太法典,他們就假借陀螺遊戲互傳信息並藉此研討法典,因此這種陀螺也有著向壓迫者挑戰的意味。



參考資料: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8202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18/n1560253.htm

http://tw.myblog.yahoo.com/alibuda-hu/article?mid=3031&prev=3228&l=f&fid=8

 


黃思懿  媽祖信仰是否屬於閩南文化?海外華人媽祖文化特色初探!之摘要

 

        原本以為媽祖是台灣海峽兩岸特殊的信仰,讀過這篇論文後才了解此信仰分佈的廣大。

        俗名林默的媽祖,相傳生於宋朝(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歿於四年二月十九日(987年),享年28歲。出生於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即福建閩南地區。媽祖出生之前,父母已有一體弱男及五個女兒,因而朝夕焚香祈求再賜麟兒。公元960年,王氏又生下一個女嬰,但時有祥瑞徵兆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出生至彌月間都不曾哭啼,便給她取名林默。十六歲那年時入秋,有日父兄輕出海未返,天氣突變颶風大作,狂濤怒撼。當時媽祖正在屋內織布,預感父兄駕舟在海上必然凶多吉少,時刻都有沈船的危險,頓然伏在織布機上隻目緊閉,,一手持梭,一手拉線,腳踏機軸,神色像似乘風破浪。次日巨浪未靜,媽祖奮勇駕舟出海,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兄屍撈回安葬。此次救父尋兄的孝悌事蹟,即刻傳遍鄉里,無不尊稱她為「神姑」。公元987年,媽祖二十八歲,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像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組,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媽祖自北宋開始神格化,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佈。

媽祖的多種傳說,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近代有學者認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華文化海神的代表。

        馬祖的媽祖廟即天后宮,在連江縣(馬祖)南竿鄉馬祖村4-1號。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其屍身漂至南竿塘馬祖澳口,村民將之安葬於現天后宮,靈穴就在神龕前方數步之遙。天后宮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亦是媽祖在得道升天之前埋葬靈骸的地方,在這裡遺存有媽祖的墓石及衣冠塚。馬祖天后宮為閩東傳統廟宇的殿堂型式,石材外牆再配上附有蟠龍浮雕的石柱,大木斗的拱形結構。後因清帝康熙諡封林默娘為天后,各地媽祖廟改稱天后宮,每年三月23日媽祖誕辰,是馬祖當地最重要的節慶,各方信眾頂禮膜拜,絡繹不絕。民國38年後,國軍駐守媽祖,因覺得這個名字較為柔弱,於是去〞女〞字邊而改稱馬祖這就是馬祖地名的由來。

閩南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后,天上聖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明,也是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隨著閩南華僑的出國,閩南民間信仰也傳播到海外。閩南是福建省的主要僑鄉。閩南華僑華人遍佈世界各地。隨著閩南華僑華人的足跡,閩南民間信仰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媽祖林默卻出生於莆田湄洲島,介於閩南與閩北中間。從嚴格意義上說,她是泉州府人。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媽祖之成神和泉州有極大的關係,沒有泉州的海外交通,媽祖或不能成為重要的海神。目前全世界媽祖廟眾多,很多捐錢興建者都是閩南移民之後代。

        馬公市區的中央里天后〈媽祖〉宮,建於明初時期有七百多年歷史, 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相傳至元十七年(西元一二八○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颱風,官兵漂散,而夢見媽祖救眾,登陸平湖嶼(即澎湖嶼)。驚濤餘生,是媽祖的神佑,所以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11月設澎湖寨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使澎湖收入中國版圖早於台灣403年。同年元世祖封媽祖為「天妃」,傳說同年立天妃宮於澎湖。

        公元1661年(永曆15年)鄭成功決東征台灣,2月初三率艦數百艘、兵二萬五千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初四早晨望見澎湖八罩島,黃昏抵達媽宮駐紮,初六鄭成功祭禱海岳,巡視附近諸島,初八早晨由澎湖出發征鹿耳門,至12月初三戰勝荷蘭人,設承天府一府及天興、萬年二縣,在澎湖設安撫司,屯戍重兵,以為臺灣門戶。臺灣地區最老媽祖廟,確實應該是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曾經見證台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首波與荷蘭的接觸,故澎湖媽祖廟是台灣邁入全球化歷史開端的重要象徵。

        香港有地名稱為「天后」,即因為有一所「天后宮」。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后,而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廟在香港至大,立於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漁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15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香港水上人前往參拜。有關澳門,葡萄牙文及英文"MACAU"的來歷:400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在廟前對面的海峽登岸,看到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認為是指廟宇,隨口稱「媽閣」,葡人音譯成"MACAU",就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日本外島最早被祭祀的媽祖廟在沖繩縣那霸市,建立於明朝的永樂23年17

(1424年),當時瑞琉球王國的唐榮(營)稱她為〈下天妃宮〉。現在,在那霸至聖廟內被祭祀為〈天妃宮〉。那霸市久米的上天妃廟跡只有石門還保留著,在天妃小學校內。橫濱天后宮即媽祖廟位於中華街上,是清朝駐日領事館舊址。日本橫濱媽祖廟供奉的媽祖是由祀典大天后宮鎮殿大媽分靈出去的橫濱媽祖廟在保有媽祖文化的精神上值得敬佩。

        馬來西亞吉隆坡樂聖嶺有座天后宮,其位置接近雪蘭莪的八打靈再也。它是由雪隆海南會館所一手籌備和創立並在在1989年9月3日開幕。它的歷史並不悠久,但規模宏偉,深受歡迎。那裡主要供奉天后娘娘-媽祖,每逢華人佳節時,這裡的遊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是一個以回教為主體的城市,但是其天后宮,卻規模宏偉,建築風格則為絕對傳統中國形式,和臺灣的媽祖廟,風格幾乎完全相同。它也是吉隆坡最大的中華寺廟。

        緬甸的「慶福宮」是一座媽祖廟,位於仰光的中國城。其被興建於1861年(咸豐11年),由仰光的福建(閩南)會館負責興建,主要由仰光的福建會館會員及仰光的中華船運商團共同出資,建築為典型的閩南建築。

        在舊金山,中國城內,也有兩座媽祖廟,其中一座就是來自北港的媽祖分靈。1986年創辦人於台灣祖廟-北港朝天宮辦妥北港媽祖(此尊媽祖恭稱福鎮媽,有尺六高)分靈手續。原廟址於6月設於三藩市(舊金山)維也納街554號。同年11月媽祖廟遷移至舊金山中國城,媽祖移駕遊行,信徒隨香護駕。廟址設於三藩市都板街(GRANT AVE.)566號二樓。現在建築規模不大,但其正日益興隆。

        開普敦朝天宮是於2001年7月1日,在駐開普敦辦事處及高雄漁業界協助下29,由北港朝天宮媽祖分靈至此安座奉祀,開普敦朝天宮除了主祀媽祖,另亦供奉三太子,為全非洲第一座媽祖廟,除了供當地僑民膜拜祈福外,也提供眾多台灣遠洋漁船心靈保佑象徵。每年舉辦各項祭典與廟會活動,上禱神靈,下佑眾生,參與信眾日多。

        媽祖已經發展為一個國際的重要宗教信仰,也是海外華人的重要信仰。

 


郭小芳《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之閱讀心得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泰國華人社會及泰國華人宗教信仰之情況。

 

作者先針對泰國華人社會的整體做宏觀的描述,泰國華人社會可分為六大類,即地緣性、血緣性、商業性、文化性、宗教性與慈善性。

 

所謂「地緣性」是指華人祖籍認同的會館與同鄉會,如:福建會館(1912)、江浙會館(1923)、客屬總會(1928)、潮州會館(1938)、海南會館(1946)台灣會館(1947)、雲南會館(1965)、廣西會館(1981)。

 

所謂「血緣性」是指血緣家族與同姓宗親的組織,是一種同宗關係的認同,如:黃氏觀音山家族會、客屬謝氏宗親會、梅縣李氏宗親會等等,後來在1972 12 12 日組織了「泰國各姓宗親會聯誼會,簡稱「宗聯」,目前已有六十多個姓氏宗親總會的參加。

 

所謂「商業性」是指各種與職業有關的結社團體,包含同業與公會等,如:暹羅中華商務總會,現稱為泰國中華總商會,聯華藥業公會,客屬商會,海南商會等等。

 

所謂「文化性」指各種因相同的志業或興趣的聯誼性團體,其種類相當多樣,有文藝性質的團體,如:泰華作家協會,泰中學會,北京大學校友聯誼會,象棋總會,武術太極拳健身總會。

 

所謂「宗教性」指華人各種寺廟與宗教的社團組織,早期興建的寺廟大多附設在鄉團組織下,如:潮州會館轄下有嵩越路老本頭公古廟、新躂叻龍尾爺廟、三聘亞娘宮等,客屬總會轄下有三奶廟、呂帝廟、漢王廟、本頭公廟、關帝廟、觀音宮等,海南會館有三清水尾聖娘廟、躂叻仔泰華聖娘廟、挽叻昭應廟等,福建會館有躂叻仔順興宮、福蓮宮等,台灣會館有代天宮,顯示早期華人的離鄉背井,在人地生疏的異國謀生,仍仰賴來自故鄉神明的保佑。

 

所謂「慈善性」,是指華人專門從事社會服務與福利慈善的社團組織。這些慈善性社團總類不少,有的是互助性質的團體,如華僑互助社、義德互助社等;有的義診性質的團體,如中華贈醫所、中醫慈善贈醫處、明蓮佛教社贈醫處等;有的是福利性質的團體,如華僑婦女養老院、北欖養老院、泰華孤兒院等,還有不少綜合性稱為「善堂」的團體,這種善堂大多是宗教團體所設,,展開各項社會慈善事業,也常配合泰國政府因應各種災難。

 

報德善堂是泰國華人最大的慈善團體,創立於1910 年,原本是潮陽同鄉崇拜大峰祖師的神明會,基於祖師崇拜,開辦救濟事業,初期主要的福利工作是殮屍贈葬,設有殮葬股,專門收殮路屍加以安葬,使孤魂野鬼入土為安,此項工作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泰國處理意外事件與罹難屍體的慈善機構。

 

報德善堂於1981 年成立華僑學院,開設護理學系,1990 年成立社會福利學系,並計劃擴辦為綜合性華僑大學,1992 年舉行奠堂典禮,改名為華僑崇聖大學,開辦有護理學院、社會福利學院、人文學院、企業管理學院、理工學院、藥理學院、醫學技術學院、物理治療學院、公共衛生暨環保學院等九個可以授與學士學位的學院十七個系,一個可以授與碩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兩個研究生學系,有教授近三百名,學生七千多人。

 

至於泰國華人社會的民間信仰而言,主要可分成天神、地祇與人鬼等三大系統,在「天地人」的三才思維下,不僅重視人參與天地的宇宙法則,也建立了「神祇鬼」的崇拜場域,相信在人的現實環境中同時對應著「神境」、「祇境」與「鬼境」的超越存有,落實為宗教儀典上的「神祭」、「祇祭」與「鬼祭」。

 

「神祭」是神明靈驗的香火崇拜,人們渴望神明的威靈顯赫,來為眾生排憂解難,祭典的目的在於人神之間靈力的取得與分享,民眾在儀式的參與中能獲得庇佑與賜福的精神安頓。

 

「祇祭」主要是指土地角頭的社火崇拜,最常見的是土地公廟,發展成地方性的社祭,奉祀寓載萬物的土地神祇,寄託賜福求祿與里社守護等超自然力量的庇佑。

 

「鬼祭」是與靈魂有關的祖先崇拜與鬼魂崇拜,是人們面對生死現象下的宗教性安頓,其祭祀的方式有二,一是將亡者送入陰間轉化為祖先,是有歸宿的家鬼,二是對沒有歸宿的孤魂野鬼加以特殊的處理,比如超度或立祀,經由祭祀來維持人鬼兩界的和平相處。

 

泰國華人社會的神明可分為四大類:

一、華人社會大傳統下的顯神,是指民間普遍崇祀且被官方認同的神明,這一類的神明跨越了族群的分類意識,是華人能共同接受的信仰大神,這些大神有的來自佛教,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

二、從大傳統演變而成的特殊海外華人信仰神明,在泰國與東南亞地區反而大為流行,最著名的是九皇與八仙。

三、從原鄉傳入的鄉土性神明:相對於大傳統的顯赫神明外,華人社會也保有著不少來自於原鄉的地方性質的神明,大多只流傳在同鄉間的共祀上,信仰的規模比較小,影響力也有限。

四、通俗神話渲染下的靈力型神明,如《西遊記》的孫悟空、哪吒。

 

除此之外,作者還介紹了在泰國的華人社會的宗教團體,如:巫覡、扶鸞或稱扶乩等等。

 

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才發現其實自己對泰國華人社會的很多文化宗教信仰這些方面知道得又少又淺。雖然對文章內的一些內容還不太懂或不知道作者指的是哪座寺廟,但還是覺得從這篇文章得到很多知識,增加了自己對泰國華人社會的理解。

 


范美媛 〈媽祖信仰是否屬於閩南文化?〉摘要與心得

 

本文作者稱其焦點在於海外閩南系華人或各地閩南會館與媽祖之關係,欲從前者評論媽祖文化是否屬於閩南文化、其重要性及其與海外華人之關係。作者也稱其注重各國各地之媽祖信仰特色文化。全文共九章,除簡介媽祖信仰源流,餘皆簡述台、港澳、大馬、星及美日幾個地區華人媽祖祭祀或信仰文化特點。從其研究方法、行文論證風格及引用文獻資料方式,可知本文作者並未受過嚴格史學、文化學、民俗學或田野調查等學術訓練,或可供茶餘飯後解悶用,並無參考價值。

根據歷史記載,媽祖的信仰始自北宋,從原來並無神格化的地方巫祝,受「神權君授」的影響,接受歷代君主的冊封,乃一步步從神女、夫人、天妃升到最後天后的位階。中國沿海北從東北,南至廣東、海南,內陸延伸到貴州、江西、湖南、安徽,都找得到娘娘廟、天后宮的蹤跡;海外信仰地區則除共產國家發源地俄羅斯、中東回教世界,只要是季風到得了的地區或是華南移民足跡之處,都可以找得到媽祖廟。

但是這其實反映了媽祖屬於民間信仰的屬性,與發展並推廣地方經濟、凝聚宗族力量脫不開關係。目前媽祖在中國北方信仰範圍受到侷限,與歷史政治發展有非常密切的因果關係。而遶境也好,進香也好,上至國家力量動員申遺,下至各地爭取媽祖「正統」活動,一切都離不開政治勢力論述的本質。如果沒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力的推動或利益,媽祖的下場可能跟三山國王或是大夫廟一樣,不是沒落,就是成為受到政治保護的一環。總之,媽祖信仰是否屬於閩南文化、是否專屬台灣特色的論述本質,僅僅是反映文化話語權之爭,還是取決於政經勢力消長結果。

 


伊藤義人 基督之家第一家2006 年秋季成人主日學──中國教會歷史

 

本文探討北美和歐洲的華人教會,和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一)北美華人教會

北美的華人移居可分為三個浪潮,但,大部份的華人北美信徒,是最近數十年來到此地的,又可劃分為:香港、台灣、中國、東南亞。

早期北美華人教會,由一些大宗派所設立,主要集中的地點為大城市,例如長老會及循道會。之後來自亞洲的華人牧師或移民來的華人牧者由白人手中接管自立。1941年,全加拿大華人人口有三萬五千人裡,就有一萬名為基督徒,半數屬於華人聯合教會,是過去長老會與循道會的聯合組織。1980年只有49家教會,在1986年增加至70家,增長的方式為:華裔第二代和來自中國大陸學生學者。

困難:由於第二代華裔流失,使華人教會開始覺醒,紛紛開始英語崇拜。

結果:越早開始英語事工的教會,第二代的華裔人數越能保留。

 

(二)歐洲華人教會

從六十年代開始,歐洲華人逐漸增加,主要的福音對象有兩種:香港移民和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到七十年代,歐洲湧進大批越南難民,包括不少華僑。他們分佈於歐洲不同國家,華人數目逐漸增加,而福音工作也逐步在德國、比利時、奧地利及瑞士開始起步,華人教會的會眾多數經營餐飲業。七十年代末期,有短宣隊到瑞典、挪威開荒傳福音,成立華人基督徒團契,到八十年代成立華人基督教會,並在各主要城市設立福音堂。

 

八十年代,隨著中國開放留學生公費到歐洲留學,更改變了華人福音的方向。九十年代,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自費到歐洲的留學生人數更不少。八、九十年代從中國來的同學,願意回國的極少,但現在學成回國的比例頗高,對歐洲華人教會來說,學生流動性高,一方面固然是增加了事工上的困難,但另一方面,不但可以把福音帶回中國,而且很可能對中國社會產生鉅大而深遠的影響。

 

困難:長期以來,歐洲華人教會的土生的華裔工作並不容易。語言的障礙是最主要原因,因為大多數的華裔並不精通於歐洲語系的語言。

結果:歐洲一開始是基督教的起源,但是現在卻成為宣教的地區。

 

三、第二代華人教會

北美和歐洲的華人教會皆面臨第二代華裔傳道者人數的減少問題。在北美地方,以英文為母語的地方問題還不大,但是在其它地方,有時必須要仰賴其它族裔的傳道者。

 

目前北美華人教會的英語事工有下述模式:

1.「褓母型」──英語堂以青少年為主。

2.「姊妹型」──英語堂與中文堂平行發展。

3. 「合併型」── 有的華人教會本身附屬於美國教會,因此也就沒有自己獨

立的英語堂。而其兒童事工及青少年事工,則與美國教會合併。

4. 「獨立型」──英語堂本身完全獨立。這是北美大都市第二代華人教會的

趨勢,這些教會以亞裔為主,牧師多為韓裔的,但是華裔的也開始增加。

 

 

閱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介紹太過簡略,內文沒有說明清楚「教會」是如何在海外華人中興起,而且討論的地區,以「北美」和「歐洲」作為範圍,卻沒有對於其華人教會的興建歷史作一詳細的交代,這是可以縮小研究範圍並且再深入討論的地方。

 

另外,文中提到「語言障礙」是第二代華裔傳道者的難處,我想到一個問題,除了來自該地區以外的華裔之外,在該地生活的華裔為何會有「語言溝通」障礙這個問題呢?為何會不通該地的語言,文章內容應再仔細說明。

 

在台灣,也有不少教會,路上常常會看到不少外國人在傳教(騎著腳踏車),但我好奇的是為何他們不在自己的國家裡傳教?是什麼樣的理由驅使他們留在台灣傳教的呢?透過閱讀本篇文章,我覺得可以探討和這相關的問題。

 

另外,雖然我沒有很強烈的宗教信仰,我覺得透過「宗教」的確可以凝聚意識,大家一起為自己的信仰奮鬥,這樣的精神是很可貴的,從傳道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宗教打破種族(民族)的限制之處,反映出「信仰」是無國界之分的。

 

 

傅國忠──<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一文閱讀心得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電影工業為了生存,也走向跨國合作的模式,希望藉由這種模式,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然而在這種模式下,也可能會產生文化融合與衝突的問題。

國際合製的優點有:整合財務資源、取得政府補助、擴大市場、藉由合作參與其他製作計畫、方便前往合作對象所在之拍攝場景、合作對象當地提供較廉價的成本、從合作對象身上學習等。但它也有缺點,諸如:協調成本提高、拍攝總成本增加、管理控制權喪失、文書作業增加、對象投機或詐欺、易製造潛在競爭對手、製作習慣不同等。

國際合作必須從三個面向來檢視其成果:經濟面、文化面及美學面。三個面向都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合作案。這三個面向中,經濟面最容易評估。美學面較見仁見智,不過藉由影展獲獎情形,仍可得到一些參考值。文化面的評估最為困難,因為國族文化是一種想像建構的結果,因此其內涵難以劃定。

國際合製有可能為了迎合西方市場而扭曲了本身的美學風格,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和張藝謀的【英雄】及【十面埋伏】;但也有一些關注本土文化現象且取得市場成功的合作案例,如:李安的【推手】和【喜宴】。總地來說,國際合製存在經濟、美學及文化三者之間矛盾、緊張及拉扯的關係。

 

我認為國際合製電影是全球化下無可避免的產物。雖然它的起因來自經濟面,但卻是民族之間接觸及理解的機會。【三不管地帶】這部電影點出了波士尼亞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衝突;最近有一部新電影【歡迎來到德國】則以幽默的角度來讓人們省思及面對德國境內的土耳其裔衝突問題。【台北星期天】這部電影,也讓台灣人多一個能了解並包容外籍勞工的機會。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多半來自彼此的不了解及無法互相認同,而電影或許是一個好的方法來改善這種情形。而文化的多元性也在國際合製的電影中多了一個發揮的舞台。

 


林彥瑜  〈《歐洲雜誌》:兩代留法知識分子的交集〉讀後感

本文就《歐洲雜誌》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發展情況做一簡單的說明。

這是一本讓知道他的人感到好奇的一本雜誌,因為在當時這個以「歐洲觀點」為出發的言論,會是當時最創新也最大膽的書籍,如能發行到現在,那麼現在台灣的知識及文化界應該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不會是以美國文化為主的文化潮流。只可惜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這本好的雜誌就只能關掉了。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或許藉由這本雜誌的議題,可以使在海外的留學生思考他們能為留學國的文化,及中華文化做些什麼樣的「橋粱」,可以怎麼樣兩邊的國家做文化介紹,以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不過這本雜誌讓我好奇的,是不知道他為什麼不介紹點留學生的訊息?因為適度的介紹一點留學生的訊息,可以看出留學生是如何和當地人做文化交流、融合的。或許如果當時一直有發展下去,這本雜誌後來有機會會朝這方面邁進吧!

 

康進的閱讀心得「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

  1. 作者一開始就闡明研究海外華人信仰一直不足的現況;
  2. 在研究限制方面,作者表明自身考察不足,希望可以提供後繼者研究者的參考,教授有此肚量也不簡單;
  3. 1857年的華人社團被禁,1897年後可註冊的歷史點和大馬的情形有點相似;
  4. 前言中提到30年代泰國曾有330多所華文學校,後來受限,我更能感受大馬華文教育的生存得來不易;
  5. 華僑報德善堂創立於1910年,祭拜大峰祖師,工作內容可說華社大小事一手包辨,和大馬的德教會滿相似的;
  6. 對善堂走向擴辨綜合性大學--華僑崇聖大學、華文師範學院的能力不得不說了不起,神明的力量可以聚族又一明證;
  7. 對於作者華人離鄉到異地的論述不表贊同,他們在地有二三年了,對泰國華人來說家鄉就是泰國,中國才是他鄉;
  8. 本頭公廟的研究很有意思,他的職責似乎比大馬的拿督公廟來得大些,希望明年找個時間去看看;
  9. 我注意到作者提及的泰國華人信仰和大馬的華人信仰很相近,但似乎泰國的神明法力比較高,我自小聽見的都是大馬人到泰國拜神,就沒看過泰國華人下來大馬拜的;
  10. 台灣一貫道深入民間的力量真的不容忽視;
  11. 作者在結論說宣教有助中國文化的復興,我倒認為一直沒有沒落又何來復興之說。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1/4清真寺參訪: 有問題歡迎提出

 

BEAR大家: 已經打電話去問過清真寺了,對方很歡迎,並且想知道同學們是否有特別的問題,或是其他特別想知道的方面。同學可以先把問題或想與他們討論的議題寫下,讓我先整理好交給清真寺,這樣他們也好做準備。

 

另外,有人提議參訪完聚餐,學姊提議猶太菜(但還不太清楚在哪個餐廳),還有同學有其他方案的話歡迎建議...

 


李傲程  RE:1/4清真寺參訪

 

你好!請問有什麽需要幫忙的嗎?若有,歡迎隨時告知。謝謝

 


李傲程  路線圖(從台師大到台北清真寺)

Comments (1)

羅士華 said

at 11:27 pm on Dec 5, 2011

ddd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