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2-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2 months ago

科目名稱(中文):華人社會與文化

 

科目名稱(英文):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授課教師:楊聰榮 (師大華研所海華組)

開課期間: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本週主題 Topic


 

 

主要閱讀書目 Reading

 

本週版主:吳宗瀚

 

課前發表 Before class 

 

楊聰榮

 


傅國忠---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後心得

 

宗教是一種很矛盾的東西, 它一方面利用戒律讓人行善避惡, 另一方面卻又帶來許多對立, 衝突和殺戮. 歷史上因宗教引起的戰爭, 伊斯蘭教對女性的迫害, 印度人所信仰的種姓制度, 一切惡行都因宗教而合理化, 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事了.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懷疑, 歷史上宗教的創立者, 如錫克教的那納克上師, 佛教的喬達摩太子, 伊斯蘭教的商人穆罕默德, 基督教的耶穌, 這些人可能根本就是一群騙術高明的騙子. 喬達摩從右脅出生隨即邁七步且步步蓮花, 聖母瑪麗亞處女之身竟可生下耶穌, 這些話如果出自一位現代人之口, 誰不會認為他是騙子? 但當時的人們無知且生活困苦, 需要心靈上的寄託, 而群眾是盲目的(這一點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因此時勢造英雄, 這些人便順勢創造出這些宗教, 也許當時連本人都未料想到竟會對後世造成如此深厚的影響. 宋七力如果早生一兩千年, 恐怕也成了先知神佛.  

 


郭小芳《飯稻羹魚與粿條肴糅──泰人接觸羹食文化的歷史分析》

本篇文章主要講目前泰國很流行的三種食物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包括做法和名稱。

 

泰國的「供」,泰語叫「kaeng」,又是名詞,又是動詞。當名詞是表示「湯菜,酸湯,辣湯」;當動詞是指「烹調湯菜」。「kaeng」是泰國人的家常便飯,種類豐富,是跟著不同辣椒膏、肉或菜的料理而有不同名稱,如「魚丸青辣供 (แกงเขียวหวานลูกชิ้นปลากราย)」、「椰汁烤鴨 (แกงเผ็ดเป็ดย่าง)」、「空心菜蝦仁酸湯แกงส้มกุ้งผักบุ้ง」「菜煎蛋酸湯(แกงส้มชะอมไข่)」等等。這些菜譜泰國到處都能夠找得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kaeng」在所有的泰語字典中均無外來語標注,作為泰人的傳統菜食,它被視為泰語本族詞也在情理之中。在泰漢語同源詞研究中,泰國語言學家巴萍認為「kaeng」與「羹」是一對同源詞。字面上,「kaeng」與「羹」音相近,但意義有別。不過,若從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來看,中國羹食歷史悠久,上古的羹食是「食之主」,分為兩種:一種羹作為配菜,另有主食;另一種叫「糝食」,即配菜與主食混合在一起烹調,合而為一。上古作為配菜的羹與泰國現在「kaeng」的主要指稱對象相同。「kaeng」在今日泰人飲食中的地位,雖然不如中國上古羹那麼重要,但這種肉菜與湯調和的味重的綜合性菜肴,是跟羹較相同。由此可見,「kaeng」與「羹」,從音義上分析可確定為一對「關係字」。

 

除此之外,作者還解釋早期泰國人的飲食文化較簡單,醃魚和「namphrik(辣椒醬)」是泰國人的傳統佐飯美味菜,後來慢慢發展,把「namphrik(辣椒醬)」放了水一起煮成「namya(辣湯汁)」,而後來又是因為與漢人的肉食文化接觸而受到「做羹」方法的影響.],讓泰國飲食文化進入了新發展歷程,品種大多於上古中原漢人的「羹」。

 

接著是泰國人「kao lao」的由來。目前,泰國的普遍食物之一是「Guai tiao」,借自潮州話「粿條」,一般指粿條湯粉。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粿條,而只要把肉菜湯和白飯一起吃。那個只有肉菜湯的叫做「kao lao」。不過,「kao lao」這個詞的來源是如何?作者的結論是可能從客家人傳入泰國的飲食文化,即「肴糅」。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泰國最普遍的食物「kaeng」其實無論在名稱或作法是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因為不管從語言還是味道都跟「羹」有很大的差別,怎麼可能有關聯呢,我一時真的想像不出來。我們的「kaeng」有酸,有甜,有辣,各種各樣的植物香草的香味,加上鮮椰汁和椰汁奶真讓人忘不了可口的味道。

 


莊雅琳─世界宗教博物館觀後感

 

位於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是由零鷲無生道場的創辦人心道師父所建立及推動,透過博物館內所典藏的文物及展覽,使參觀者對世界宗教的認識。該館於20011月在台北永和開館,並於20041月並增建為學童及親子為對象的兒童生命教育館。館內主要展覽十種世界宗教的文物及十座世界著名的宗教建築之模型。一樓為售票處,購完票後便搭電梯至七樓,進入電梯後便可感受到開始進入一場心靈之旅的感覺,到達七樓後,整個環境非常幽靜,讓人心境自然地平靜下來,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水簾-淨心水幕,有潔淨人們心靈之用意,接著是一條長長的朝聖步道,牆上並有世界上各種宗教的建築。步道的終點有一面掌痕手印牆,不過很可惜我並沒有注意到,原來它是一種特殊的材質,如果將手掌置於上面幾秒後,受熱後會顯出顏色,而掌痕表示尊敬之意。接著來到展覽大廳前的金色大廳,兩邊有多國語言闡述愛及和平的理念(儘管據同行的外籍同學表示部分語言可能用字有誤)。世界宗教展覽大廳主要展覽十種世界宗教的文物,除了靜態的介紹外,還有多媒體的體驗並播放各宗教的代表性音樂,使人可以沈浸在該宗教的氛圍中。此外大廳中間還展出十座世界著名的宗教建築之模型,例如婆羅浮屠聖母升天大教堂舊新會堂、坎德里雅濕婆神廟等,部分建築模型內部還設有小型攝影機,可以觀賞其內部。除了參觀主要展覽外,我們還到宇宙創世廳欣賞一部影片,主要是介紹世界宗教創世的由來。影片結束後,我們還參觀「生命之旅廳」,展示各宗教看待人類出生、成長、中年、老年、死亡的階段,也有一些文物的展示,兩側還有「生命覺醒區」及「靈修學習區」。

展覽的部分主要是世界宗教的基本介紹及代表性文物展出,內容或許不是非常詳盡,如果想要對該宗教有更完整的認識,當然還是需要更多資料。說實話,自己對於宗教的議題沒有特別的接觸,並未具備太多背景知識,很幸運的是本次的博物館之旅是和班上其他同學一起前往,由於他們對許多宗教和其建築都認識頗深,所以整個參觀過程即使沒有導覽人員的介紹,但是也從而獲得了很多相關知識,也體認到自己對於文化的眼界及心胸過於狹小,應該更為開闊。透過這次的參觀,有機會看到許多我不太瞭解甚至完全沒有機會接觸的宗教及文物,我想大家一開始可能會因其館名-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第一印象,認為規模一定是非常大或是館藏很豐富,而實地參觀後或許不如預期,但是不可否認的在台灣能有非官方的機構願意花費不貲,用心地建立這所博物館,應該還算難能可貴。

 


徐明敏  令人費解的宗教

 

看完國忠學長的參觀心得,我忍不住大笑。

 

我有時會覺得宗教奇怪,因為它們通常是「唯一性」和「排他性」。雖然宗教的種種說法在不信教的人的眼裡,是多麼的不合常理,但信者恆信,而信者包含高知識分子、普通老百姓、壞人小人。畢竟,宗教自由。

宗教,可能是人性的弱點?

我和我的家人都沒有宗教信仰,但我聽過,或被告知過有關各種宗教種種,以下是我整理出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可能有些冒犯到其他宗教的字眼,但它們是真實「語料」:

 

「你為何不信天主教呢?你不知道上帝的力量有多強大。」by 某天主教信徒。

……自從我鄰居知道阿拉才是唯一強大的真主,他就改信伊斯蘭教了。」by某穆斯林。

「信耶穌才是唯一正途啊,祂才能帶領你免除魔鬼的威脅。」by某基督教徒。

「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聖徒的名字,如果你不取聖徒的名字,他們怎能在天上保護你?」by某天主教神父。

「你是說真的?那你當著菩薩的面發誓。」by某佛教信徒。

「不要跟我提上帝,祂不是我的神,我又不信。」by某佛教信徒。

「你前世是妖孽,不然為什麼你小時候會怕到廟裡去?哪個正常人會覺得神像很恐怖。」by某朋友。

「我跟你說,我什麼教都信,只要有空,我會去拜拜、上教堂;只要有時間,我什麼經都讀,不管是佛經、聖經、可蘭經。反正只要能保佑我,都好。」by某同學。

「伊斯蘭教?信的人是一群恐怖分子。」by某基督教徒

 

到底宗教對我們來說是什麼呢?如何區別宣揚教義和妖言惑眾?是誰可以當神的「代言人」或「發言人」呢?

 

也有人說,宗教的本義是好的,只是到了「人世間」被有心人利用了。

 


劉時諶  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後心得 

 

對於無法得知其真相的事物總是抱以好奇與畏懼,這是萬物的天性,宗教信仰即在這樣的心理情境下,浮現於世界各種文明中。剛步入【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入口,馬上看見牆柱的投影文字道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為什麼有「宗教」的出現—『為什麼人類畏懼死亡?』

 

如傅國忠學長所說,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宗教是很矛盾的東西。人人都有「求心安」的心態,在社會結構鬆散、人類對於世界萬物的認識有限的古早時代,「宗教」順應時勢,可以滿足人類對未知物的疑惑與恐懼。但步步生蓮花、處女生子、復活登天、不識字的沙漠商人向大眾宣讀經文…等等其實都挺合理,因為渲染與誇大是有言語能力的人類最擅長的行為,所以宗教難免脫離不了神話色彩,或許這些影響世界的創教人物當初也不希望自己的故事被人們傳成這樣吧。因此我認為,其實不需要去批評宗教信仰,也不用覺得自己身處的宗教信仰或風俗習慣才是理性,人們應保持互相包容的心理去欣賞宗教。那些「神蹟」是否真有其事,我們等著時光機的發明吧。

 

當我們談起宗教信仰時,我們的聯想可以不用只放在「精神的寄託」或是「嚴格的規範」這些面相上。從「婆羅浮屠」、「聖索菲亞大教堂」、「聖母升天堂」…等名勝古蹟的修建,可以看出人類因有了宗教而將藝術與文化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宗教也保存了人類珍貴的語言資產,如歷史上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因一直保有猶太教傳統的聯繫,在以色列建國後,原本只存於古老經典文字的希伯來語(Hebrew,עִבְרִית)以口語的形式在回到中東的猶太人間復活,再度成為當代的世界語言。

 

「宗教」貴不在它到底給人類帶來如何奇幻的宇宙觀,而是它伴隨著世界各地的人類族群,孕育和維持了璀璨絢麗的多元文明與文化。

 


李傲程 世界宗教博物館之旅——參觀心得

 

宗教,在 馬來西亞是敏感的課題。憲法規定,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馬來人一出身就是穆斯林,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其他民族則不然,可自由信奉其他的宗教,惟不 可對馬來人宣教,因這會觸犯憲法。該國清真寺皆由政府負責建設,其他的宗教膜拜場所則由民間自行籌辦。可以說,伊斯蘭教在該國是至高無上的,其他宗教沒法 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宗教團體之間少有接觸,彼此的認識也不深。

 

第一次踏入台北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對我而言是新奇的、有意義的,因為可以在同一屋簷下了解世界的各種宗教,且館內皆公平地對待各宗教,陳列空間的安排一視同仁,沒偏向任何一方。

 

館內除了 埃及的古老宗教、猶太教(馬國政府沒與以色列建交,也不讓國人到以色列,國內因而沒猶太教)、波斯拜火教之外,其他的宗教我都略知一二。但,有許多意外的 收穫,如:猶太教的男性在出身後的第八天就要進行割禮,雖然馬國的伊斯蘭教男性按教義也要進行割禮,但也不至於那麼早,所以我會覺得不可思議;原來儒家經 典《易經》的」與道教的陰陽太極圖有關,因為陰為「月」(黑的部分),陽為「日」(白的部分),「日」「月」二字上下結合則成「易」字。

 

另外,另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波斯拜火教,我原以為這一宗教是虛構的或是失傳的宗教,只有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才會出現,但到了宗博才赫然發現,這個宗教還流傳至今,信徒約有十三萬人,主要集中在印度。此宗教的正式名稱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anism),是依據其創教始祖瑣羅亞斯德(Zoroastre)命名,源自於古波斯(今伊朗),但起源於哪個時代至今仍是個謎。

 

在宗博看了婆羅浮屠(BoroBudur)的模型,突然想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句話,開始聯想兩者是否有關聯。婆羅浮屠即是佛塔,共十層,可分為塔基、塔身、塔頂,分別代表欲界、色界、無色界。若塔頂的三層代表佛界的至高境界,塔基和塔身的七層是不是跟「勝造七級浮屠」中的「七級」有關?真的值得做研究。

 


羅士華-------------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參觀博物館之後﹐ 我對婆羅浮屠(Borobudur)寺廟的印象很深。婆羅浮屠是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佛教古蹟﹐ 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古蹟之一。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建立婆羅浮屠是為了記念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婆羅浮屠(Borobudur)的意思可能來自梵文, 意思山上的佛教寺院。

 

  婆羅浮屠大約於公元750到842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歐洲的重要教堂大概是400年之後才開始建立的。建立這個寺廟動用了非常多的工人在熱帶高溫下轉移和雕刻60000立方米的石頭。在公元11世紀初,中爪哇的政治局勢不穩定,很多的古蹟包括婆羅浮屠寺廟被完全忽略。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 

 


 

鄭淯心   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雖說是參觀心得,但先說一段我外公的口述歷史好了。

 

上次上課說到在台灣的華人穆斯林,其實我外公就是。我外公從中國大陸的回教徒自治區來,但在我外公還很小的時候,村子遭瘟疫,活著的人全都四散逃跑了,正巧又遇上戰亂時期,被日軍俘虜後輾轉來台。由於種種悲傷的回憶,外公也不會再回去小時候的村子,而且也沒有認識的親戚在那裡了。因為這些記憶都太遙遠了,我外公也不清楚自己是穆斯林,只是一直知道自己不能吃豬肉,後來去查資料,才發現自己原本是生在伊斯蘭教的家庭,也才慢慢找回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去雲林台西服務隊的時候,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台西人大部分都是姓丁的,原本是從中國大陸來的穆斯林,聚集在台灣雲林的西海岸,雖然這段歷史已經被台西人遺忘了,但是在他們較古老的墳墓上還可以看到阿拉伯文。這和上次上課時老師說的吻合,也和我外公告訴我們的故事是一樣的。如果更多探討這段歷史,我想會十分有趣。

 

但是由於伊斯蘭教的傳統在我們家已經幾乎失傳了,就連不能吃豬肉這件事後來也沒有持續下去,所以我們對伊斯蘭教的理解也不深,但我們知道在我外公家是不拜拜的,也沒有信佛教、道教或其他傳統信仰。小時候我媽媽常常告訴我世界上只有一位神,但其他的都不知道。

 

接下來我想要來談談一神教的信仰觀點。

 

現在我是個基督徒,基督教很容易進入我的思考體系,是因為對我們來說一神教比較合理。因為對我來說,如果我要相信一個信仰,就代表那個信仰是真的,如果它是真的,又怎麼會有矛盾的理論同時存在呢?有人相信宗教是為了感覺或寄託,但我覺得要我相信一件事,我必須要知道那是「事實」。我們常常說,基督教不是一種宗教,是一種「關係」,是一種「經歷」。是因為經歷過,所以知道是真的,因為知道是真的,所以才去相信,而不是因為這種宗教聽起來不錯,或是信起來好像很好。我想這就是一神教系統和多神教系統最不一樣的思考出發點。我們比較在乎「事實到底是什麼」。對我們來說,如果每一種情況都有可能性,那也就沒有相信的必要了。伊斯蘭教中有些比較激進和排他的作法,這些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真理」,是沒有妥協的。雖然我不是穆斯林,但我對於穆斯林的這種精神頗感敬佩,而不會感到嫌棄或排斥,因為我可以明白這樣的想法,而且我覺得這樣的精神很不簡單。

 

其實我覺得「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從多神教的角度出發的,雖然裡面也有介紹一神教的信仰,但基本上還是秉持著多神教的理念。對於一般台灣的民眾來說,一神教的思考模式是比較陌生的,但如果大家試著換個角度看世界,換個角度思考,就會明白世界上的另外一群人在想些什麼。

 


林彥瑜   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由於老師出國,故這週前往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以下簡稱「宗博」)參觀。

 

宗博的位置在永和SOGO旁邊,一開始聽到時,總覺得不可思議,直到站到他底下,還是覺得疑惑,思考這裡真的會有「博物館」嗎?

 

宗博在建築物的6樓和7樓,但是他的參觀動線是從7樓開始的。買門票時,售票人員會詢問是要一般展區還是特展,這次我先選了常態展區參觀。

 

上到7樓,右手邊是前往兒童館,由於那裡不是我今日參訪的重點,我往右邊經過一段淨心水路開始了我今天的旅程。聽著水流聲,感覺似乎就和外面的世界做了「切割」,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去參觀。淨心水路旁就是「朝聖步道」,旁邊都是各個宗教的虔誠者對他的宗教的「朝禮」。透過這段路,有水聲和旁邊的壁畫,像是要沈澱參訪者的思緒一般。接者我來到了「金色大廳」。金色大廳的上頭有著寫著標語的旗幟,地上是黃道和生肖及一些圖騰的圓型圖案。這讓我在一進去就蹲在地上思考一些跟宗教有關的問題(至於是什麼問題,後面會說到)

 

接著進入大廳,首先迎面的是基督教,因為身邊有許多教會朋友,所以我很輕鬆地看過他的介紹。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在基督教旁邊是伊斯蘭教。想想也是,這兩個宗教的發源地都在中東,在歷史上,主要信仰這兩宗教的人也是居住在兩個相鄰的區塊,因此即使這兩個宗教似乎常有不了解、爭吵,在宗教博物館裡,就和平地相鄰而居,當好鄰居吧!何況「愛」與「和平」不正是宗教的本意?

 

我注意到每個宗教展示櫃前面都會有一塊圓型的地板,上面的圖案有所不同。蹲下來仔細瞧,並參閱旁邊的說明,發現這些圓型的圖案都是該宗教建築特色建材會使用的材料,上面圖案是這宗教最有特色的代表物。像日本的神道教沒有特殊代表物,它的「圓」就是檜木地板;埃及的宗教那塊圓,就是石頭的;道教的圓是由銅板造的。

 

另個有趣點,就是宗教建築縮影那區。我想,或許是只有在過去那皇權為主的時代,才可以有辦法建出這麼壯觀的宗教建築吧(以上言論可能有錯),站在縮影建築前,都能體會到這些建築有多麼的宏偉,到現場實地觀看,應該會更驚人吧!另外,宗教建築其實就是這宗教文化的縮影,在建築的理念、手法、色彩上,都可以看出這宗教的習慣為何。不過有一點──錫克教也太有錢了吧!!所有的東西都閃亮亮地,金廟也是金碧輝煌,讓我對這宗教好奇了起來。

 

參觀完後,由原路出去,看著那些朝聖者,和越來越靠近的水聲,我知道我要回到喧擾的塵世了。

 

宗博雖然在介紹宗教並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基於「介紹」上,他真的是認識各宗教的好入門地點。

另外,我覺得這種地方由民間建立最好,不要官方,官方有太多制式化的東西,而且官方如果有哪裡沒弄好,是會引起很大的糾紛的。

 

===========

補充:

 

錫克教

 

誕生並流行於印度部份地區的宗教。

 

錫克教是15世紀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濕奴城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1469年由第一代祖師拿那克(Nanak)創始。聖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此地有錫克教最大寺廟——大金廟。「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因該教教徒自稱祖師的門徒。

 

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教徒多次掀起發對專制主和莫臥兒國家的鬥爭。在英國統治時期,曾多次展開反英鬥爭。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信仰該教的錫克人掀起了伽里斯坦運動(Khalistan)。早期實行祖師制,在第十代祖師後被廢除。十八世紀初分成易行派獅子派

 

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納邦和德里,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及香港也有錫克教徒

 

主要教義

1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纔得以解脫。

4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5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6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特徵

信錫克教的男人都留長髮,加髮梳,用長布包頭,穿短褲至膝,佩劍。教徒舉行劍的洗禮後,姓名前多冠名為「Singh」(中文音譯「辛格」,粵音「星」,意為獅子)。

 

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當地王公是信仰印度教的。錫克教教徒由於不被重視,於是接受英國人聘用,是駐守印度英國軍隊的主要力量。錫克軍人曾經作為英軍派駐世界各地。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英國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錫克教徒。因為他們用統一的紅布包頭,所以被上海人稱為「紅頭阿三」。

 

現在的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香港著名印裔藝人喬保羅(喬寶寶)都是錫克教徒。

 

以上資料出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4%A1%E5%85%8B%E6%95%99


黃思懿 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我想要能找到一處宗教並存且和平相處的地方,除了台灣應該別無他處了。去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那天,我看到了很多熱心志工負責接待,尼姑負責導覽不同教的神職人員,已有世界大同的感覺。

        在世界宗教展示大廳,看到各大宗教的介紹,配合其音樂、互動式影片、法器展示,最後是在台灣的發展,算是小而美的博物館。一個私人且是法師的宏願而有的博物館,更讓人佩服其無私的精神,不是想把信徒留給自己教門,而是讓所有人有機會一睹不同宗教的風貌,不產生分別心,不帶有色眼鏡,真算是功德一件!

        世界宗教建築模型展現的是世人為宗教在藝術上的昇華與結晶,貼心的迷你攝影機讓人一窺內部的結構。慎雲漢堂的佛教文物收藏展,熱心的尼姑解說其主題。北京首都博物館的佛教文物珍藏展展示的觀音有男相女相,及觀音於不同時間顯化的化身,然而看著世間人們來來去去為生活苦惱打拼的觀音,不知是否替眾生操心,只知汲汲營營,不知走修行路呢?

 

 


伊藤義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此次是我第一次參觀綜合宗教博物館,雖然之前曾經走訪過一些宗教的歷史館或崇拜場所,但這些只有介紹一種特定宗教,在當場無法同時目睹各式各樣宗教的特徵。然而,在此次參觀中,除了所有宗教的特徵之外,也可以看出宗教之間的差異。雖然這些差異使人覺得很普通,有時可能會在宗教教科書裡出現,但我認為宗教差異這一點應該會包涵在認知學的領域,也就是說西方人和東方人之間的思維差異。

 

在此,我發現東方西方所有的宗教可大略區分為三種類別。如下:對於西方宗教代表的特色,舉耶穌教為例說明,他們有一位神,在祂過世之後,祂又復活在世界,因此當成為崇拜的對象,信徒經過規律生活禱告,祂將信徒從生活苦難解救出來。東方宗教方面,舉小乘佛教為例,他們的崇拜對象為佛,而信徒經過嚴格禁食戒慾苦修之後,他們自己可以成為佛。對於其他宗教,可以舉島國(日本神道教)等較少有被大陸(歐亞大陸)影響的地方說明,此地,人們認為種種東西是神,甚至連路上的石頭也存有神,他們向祂祈禱避開災害或災患。

 

雖然上述三種是粗略的區分法,有些宗教或許不太適用於這三種分類,但西方、東方與島國的宗教對於各自特有的想法也許可以解釋如下:

西方人認為神只有一位,其中一些為了能在今生世界穩定自己的生活,其他一些則相信類似天堂或地獄等死後世界,信徒可以到達那世界。而東方人卻不認為佛只有一位,自己也可以成為他們崇拜的對象,因為有佛陀從生死輪迴的循環之概念,死後會再輪迴到人世。另一方面,島國的民眾認為世界有許多神,他們為了自己能從災害中解救,進而向祂們祈禱,不過後來因為受到具有較大文明的鄰國的影響,讓他們之間的想法比較相似,故大文明國家的宗教或信仰漸漸地,融入在島國的信仰裡面。

 

另外,比較靠近西方的埃及神話中,也提到他們信仰,他們的想法為一個有秩序的世界,具有創造大地、大氣的神,也有天神與水神,同時各地有各式各樣的神與信仰,但其中歐西里被認為人間的第一位國王,一位神當成國王,換句話說當時在現世的人是神,也有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之概念(二度復生),藉此,用木乃伊的方式保留祂們的肉體,為了讓祂們從冥界回到人世之際能派上用場。不過,沒有記述一般人死後會不會輪迴到人世,因此,他們的信仰還是比較像西方的概念。附加一提,古代希臘也是多神教。

 

此外,在東方道教的概念中,他們著重大自然和人間事物的關聯,在道教確立之前,也許古代中國人有類似多神教的各自信仰。不過因為博物館的文獻沒有記述道教之前的古代中國信仰,故此點是我自己猜測的想法。其次,道教的基本模式為輪迴,是無止境的循環,因此,可知他們的信仰契合上述提出東方的概念。(也許相似島國的概念)

 

藉此,我認為有文明的國家或地方先會各自有其信仰的對象,這些也許是多神教,然後西方和東方特有的概念再漸漸融入各地的信仰裡面。西方人一般可能認為現世的生活比較重要,並沒有一般人會輪迴到人世的概念,因此,有些相信過世後的世界。東方人一般會相信輪迴的概念,可以再回到人世。類似日本的島國,因為地理四面環海的關係,較難受到外部的影響,一邊保留自己的信仰,一邊吸收從外部傳來的信仰,再融入民眾的信仰裡面,最後產生幾個宗教存在當地的狀況。

 

雖然這些皆是我個人看博物館的文獻之後猜測的想法,也許會使人覺得是很普通的看法,但我認為此點應該會包涵認知學的領域。因為西方和東方之間具有不同的認知法或思維方式,我覺得雙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與在於信仰概念的差異會一致。例如:雙方想法不同之處,在於西方人認為世界是直線的,而東方人認為是圓的。因為這次有時間的限制,如果今後有機會的話,想要從認知學的角度進一步去研究世界宗教。


范美媛〈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讀後心得報告

 

由於電影製作是成本龐大的產業,在好萊塢電影工業經濟霸權的強勢主導以及文化被全球經濟化挾持的脈絡下,許多國家不得不採用國際合製策略以維繫本國電影工業;台灣政府近年來也加入推動行列。事實上,國際電影合製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涉及了不同文化與藝術之交流以及其間複雜的權力動態關係。由於當今全球電影生態是一個以美國電影工業為主導地位的全球電影市場體系,由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主控並以好萊塢為體系核心,然而此一體系並不存在固定結構,各地電影工業與電影工作者擁有不同之政治經濟條件,因此在行動上具有不同可能性也受到不同限制。為了取得生存與發展,他們一方面尋求在這個體系中找到最適當定位,另一方面也與好萊塢及其他國家電影工業和電影工作者採相對立關係。面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在此一體系中的持續強勢,各國政府或採守勢(如實施進口或銀幕配額、徵收特別稅)或採攻勢(資助本地電影工業、主動介入市場行銷)或兩者並用,可能對能夠同時在經濟意義與文化意義上維繫本國電影工業還心存一絲希望。我不禁懷疑,為什麼要如此?台灣的電影製作歷史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在未受國家足夠重視(成本過高)下,須多跟不上時代或對電影人綁手綁腳的政策限制,許多人早已「看衰」台灣電影工業之未來。

然則,藝術家跟資本家究竟還是有理想與拚勁的,台灣電影近年來已經存在幾種模式的國際合製案例。第一

種是由好萊塢電影工業投資特定創作者並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台灣僅以少數人力與資金參與的製作案。如以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2000)。第二種類型同樣由好萊塢電影公司投資特定創作者,但以區域(亞洲或華語)市場為目標,台灣電影工業在資金和人力方面投入較多;案例包括由哥倫比亞公司投資的【雙瞳】(2002)與【203040】(2004)。在此類案例中,台灣電影工業的參與程度雖然較高,但主動權操之在外國資本,因而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第三種是非好萊塢的其他外國電影公司(主要來自歐洲和日本)投資特定國際知名的台灣藝術電影導演,進行自主性較高的藝術電影創作,並以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為目標。這類例子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等人的作品,運作模式已有十數年歷史。第四種模式則是台灣創作者或電影公司主動尋求中國大陸方面的合作,包括資金、人力、拍攝場景,並將目標市場定位為納入中國大陸的兩岸華人市場,或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的考量,晚近例子如【空手道少女組】(2004)。同年出品的另部合製電影【五月之戀】(2004)有來自法國和中國大陸方面的參與,可以說是第三和第四種模式的混合(參見魏玓,2005a)。

綜觀上述四種國際合製電影模式雖各有不同市場定位與操作方式,基本上仍係以商業考量為主,且上述這些零星商業合製模式未對台灣電影工業復甦或電影文化提昇起到實質作用。

作者雖想引進幾個國外經由國家或公共力量主動參與的電影合製案例為討論焦點,希望能透過這些案例探討,本文一方面回應國際合製之理論與實務相關議題與辯論,另方面也嘗試提供參照面向,以期對台灣的電影政策有所啟發和提示。

    從本文發表時間(2006)迄今,我看不到台灣電影發展的路與作者的討論有何關係,幸虧,路還是幾個有傻勁的台灣人(九把搭、魏德聖)自己走出來的。但激情過後的下一步呢?總不能一直靠傻子來拚台灣的電影吧。也許作者所提的模式還是值得吾人參考的。

 

 

 

康進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1. 電梯牆上寫著斗大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很「佛教」的觀點,華人總是認同的;
  2. 此處給人最深刻印象的應該就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吧;
  3. 心道師父的用心在此處處感受得到,他很了不起,義工的解說也很用心,很「佛家」也很有「襌」味就是了;
  4. 留下手印,然後消失,很有意思的教育,也很難忘記;
  5. 誰可以離開宗教呢?五四運動對中國人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6. 心道師父說:體認到現代社會因道德淪喪所產生的混亂現象,種因於宗教之脫序,社會大眾對於宗教的認識不清,而傳統教育體制也未能提供一個良好信仰的管道。因此,希望能倡導正確的宗教教育,滿足社會大眾精神生活的需求,提供一個寓教於樂的休閒去處,提昇台灣藝術文化生活的水準,同時也為台灣創立一個具有特色的國際性觀光據點。」,娛樂會是重點嗎?是不是有誤?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文化主題:宗教博物館心得討論分享

 

今天老師上課提到中國的穆斯林因歷史因素被同化,以致後人不明瞭自己的穆斯林祖先背景,這是值得研究的一門課題。因為台灣社會是多神教,對於一神教如伊斯蘭、基督教、猶太教比較不熟悉,老師並詢問基督教是否會興建宗教博物館,得到的回應是不會,因為一神信仰的關係,基督教並不會興建宗教博物館。接著又提到台灣的宗教教育需要加強,相對於九一一後美國中小學加強認識穆斯林的教育課程,台灣仍需多了解不同宗教的差異與想法,才可充分利用宗教文明課題。而宗教博物館並未提到完整的佛教版圖,需有待加強,大乘小乘兩詞彙所反映的心態,是值得思考為何會有大小之分。另外以色列跟印尼須在身分證上註記信仰,在印尼若是無神論會被視為共產黨。而在法國教育界為了頭巾問題引起激辯,因為宗教自由跟文化思想究竟孰輕孰重,若是產生衝突該如何看待。是否我們應從信仰本身出發,了解對方想法,而非以自身角度為衡量基準,並尊重個人思想。以Halal食品認證為例,伊斯蘭食品需經過認證才可讓穆斯林食用,目前全台取得認證的公司超過140家,其中60%都是健康食品業者。勝昌製藥副總經理李威著提出兩項重點:保健品膠囊不可採用豬皮,製程或消毒過程中不可滲任何酒精。北台灣最大牛肉屠宰業弘昌肉品公司,也在北縣設立第一家牛肉專賣門市,不論是屠宰師或門市店員,都請回教徒來負責 ( 2009/12/15 經濟日報 ),台灣已逐漸認識到伊斯蘭市場的重要性,因此可看到對halal認證逐漸重視。寄望台灣能藉此契機逐漸打開視野,了解不同文化思想。

 

台灣食品發展協會 (GMP) 轉載經濟日報報導

http://www.gmp.org.tw/newsdetail.asp?id=8646

 

華人社會主題:印尼華人

 

海外華人最多的印尼,曾禁止華語三十幾年,海關也曾列出禁止中文印刷品、毒品、武器。從管制華僑學校教學內容到下令關閉所有華文學校,印尼的華文學校著實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歲月。在七零年代台灣的客家庄來自西加里曼丹的印尼新娘因其母語為客家語,使客家話得以傳承。另在龍潭、永和、屏東都有印尼移民。

由於禁婚令的限制,許多榮民無法結婚,因此解禁後透過婚姻仲介結識印尼華人。但如今東南亞新移民的語文教育卻是尚待解決的問題,對於東南亞移民的語文教學是否忽略了其先備知識而一律以基礎教育為主軸,並未研究探討教學對象的知識水準,以此研發教材並建立銜接體制,都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課題。而對於東南亞大學的研究了解也是台灣須補強的地方,不能以歐美等國家為主,才可廣納百川。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李傲程 多派合一的宗教:德教介紹

 

根据泰国紫真阁出版的《德教起源》一书的介绍:整个近代德教史,始于关圣帝在甲子年(1924年)受禅登极;1939年,通过沙盘柳笔的圣谕传达,首创德教会紫香阁于中国广东潮阳,奠下今日德教会组织模式及拓展途径。沙盘柳笔又称扶乩,是用柳棍儿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属于道教巫术的一种,一般被认为是迷信活动。可能是由于这一缘故,德教在潮汕本土解放后就不再被提及。

 

然而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德教实在是一种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宗教。以崇拜对象来说,五教教主(儒、道、释、耶、回)、道教神谱中的神仙和潮汕民间信仰的诸神都被纳为崇拜对象,都能够被恭请前来降鸾指示一切。比如询问疾病有华陀祖师和白云道长前来指示,风水则有杨乩松和何野云,超度则有观音菩萨和大峰祖师,诵经则有济公活佛,教育又有孔子,总之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在这些普天神祗中,最高的主神却不是玉皇上帝而是关圣帝。有关玉帝辞职,关帝在甲子年登极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本叫《洞冥宝记》的小册子。德教接受这种说法,可能与信徒多为商人有关,因为关帝也同时被商界奉为财神。

 

德教的宗旨是以德教民,积善累德,昔年在汕头设立紫清阁、紫和阁等机构的同时也设立过善堂和学校,这一点与大峰祖师庙是很相似的。1947年开始传至泰国,设立紫辰阁;1952年又传入新马,不久台湾、日本、美国、澳洲也都有其踪迹。总括来说,当今全球有德教组织200余个,马来西亚约占一半(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網頁http://www.dejiao.net/),泰国占三分之一。这些组织都能够坚持宗旨,广做善事,因而得到所在国和华侨华人的欢迎。

 

【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327.htm

 


李傲程 越南高臺教資料分享

 

高臺教是20世紀起源于越南的一種新興宗教,它與和好教(Đạo Hòa Hảo)是越南特有的兩種宗教之一,也是這個國家的第三大宗教。

 

越南高臺教 - 創立

 

在1925年12月25日耶誕節那天,在越南南部的西寧(西貢西北100千米),在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內任職的兩名公務員——吳文昭(Ngô Văn Chiêu,1878年生於西貢)和黎文忠(Lê văn Trung,1876年— 1934年 12月19日),自稱得到至尊無上神“高臺”的啟示,創立了這種越南本土宗教。1926年9月7日,這個新興宗教得到了殖民地當局的批准。

 

越南高臺教 - 現狀

 

一般認為,目前越南的高臺教信徒人數約有300萬人,有些統計則高達800萬人。無論從信徒的總人數,還是從社會影響力來看,高臺教都是僅次於佛教和天主教的越南第三大宗教。

高臺教的傳播地區主要集中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其總部所在地——胡志明市西北面的西寧省。

高臺教也傳播到了越南以外的一些地方,例如美國、歐洲和澳洲,高臺教在海外共有3萬信徒,不過基本上都是越南人後裔。 

 

越南高臺教 - 教義

 

高臺教是各種宗教的一種綜合體,它將在越南盛行的東西方各種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全都揉和在一起,主張“萬教大同”,諸神共處。

 

釋迦牟尼、老子 、孔子 、觀世音、耶穌,甚至李白、關公、姜太公、牛頓、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邱吉爾、克裏孟梭、孫中山等歷代東西方聖賢都被列為該教所供奉的對象。在該教的 總部——西寧聖殿的門口有所謂“三聖”(神和人類之間的先知)的圖像:,從左向右分別是: 孫中山、維克多·雨果和阮秉謙(越南詩人)。

 

不過,在這一切之上,高臺教承認有一位宇宙的最高“主宰者”——高臺神,高臺教也因此而得名。(「高臺」一詞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高臺教徒解釋「如春登臺」為「上禱高臺」,高臺就是神靈居住的最高的宮殿的意思。)

在高臺教內,有三教、五道的說法,所謂三教是指佛教、聖教和仙教;五道則是指人道(孔子)、神道(姜太公)、聖道(耶穌)、仙道(老子)和佛道(釋迦牟尼)。

 

高臺教對於宇宙起源的觀點,可能是參考了《道德經》, 認為在高臺神之前,無名、無形的道已經存在;在某一個時候,突然發生了大爆炸,高臺神出生了。

 

但只有掌管陽的高臺神,宇宙還無法形成;於是高臺神用自己的 一部分創造了一個女神(佛)來掌管陰。陰陽出現以後,宇宙就具體化了。這個女神也是宇宙中無數事物之母。

 

因此,高臺教不僅崇拜父神高臺神,也崇拜母神女 神。但是,這個女神(佛)只是掌管陰,自身並不是陰的一部分,其實還是男性。

 

高臺教的全稱是“大道三期普渡高臺教”。這是因為該教教義認為人類的歷史分為三個天啟階段。在大地混沌之初,高臺神這位惟一崇高的造物者透過佛、道、儒啟示人類,其後神以耶穌為神人溝通的橋樑,但由於兩次的天啟未能達至完美,故高臺教自視為世界最後一個接受天啟的仲介。 

 

越南高臺教 - 廟宇和儀式

 

高臺教廟宇的建築風格強烈的體現了這個宗教東西雜揉的特點:既有兩座類似哥特式教堂的高大的尖塔,同時又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風格:不僅外部飛簷翹角,而且廟宇內部豎立著兩排雕龍的圓柱。


在高臺教廟宇的供桌上,供奉來源於各個宗教的神像,總計約數十位:最高層中央是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老子和孔子;第二層中間是觀音,左右分別是李太白和關聖像;第三層是耶穌;第四層除姜太公外,還有孫中山等一些東西方聖賢的神像。

在高臺教廟宇的高處,畫著象徵高臺神的符號——一隻只眼睛,稱做天眼,表示人間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脫高臺神眼的審察。

高 台教廟宇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都要焚香誦經,其中以中午12時舉行的最隆重。拜頌時各祭司分別穿著代表儒教的紅袍(代表權威)、代表佛教的黃 袍(代表德行)、代表道教的藍袍(代表寬容),而信徒則身穿白袍。脫鞋進入廟宇後,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面朝神壇,念經頌唱。

 

高臺教教徒遵守佛教的五戒和儒教的中庸之道,蓄發(類似道士)。出家的教徒還必須遵守獨身和素食的誓言。

 

越南高臺教 - 組織

 

高臺教的組織結構既模仿西方政體的三權分立,其中央機構包括八卦台(立法機構)、九重台(行政機構)和協天臺(司法機構)3個平等的機構。


高臺教內神職人員的品級系模仿天主教的 教階制度,同樣有神父、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監察樞機主教等頭銜,最高頭銜同樣也是教宗(Giáo Tông)或教皇。大主教有36名;主教有72名。

 

高臺教強調男女平等,男女都可以擔任紅衣主教。唯一的區別是女性不可能升到教皇。因為陰不可統治陽。

1972年,該教還創辦了高臺大學院。 

 

越南高臺教 - 派別

 

高臺教內部也包括許多派別,主要的有仙天派、西寧派、前江.派、後江.派等。 

 

越南高臺教 - 政治活動

 

1945年日本戰敗後,高臺教開始投身政治活動,並擁有一支二萬五千人的軍隊。

 

從1945年到1955年的十年間,成為越南南方的一股重要軍事與政治勢力。

 

1956年初,吳廷琰政府開始他的統一南方的行動,先是掃平了正興區平川派的 黎文遠(七遠)勢力,接著又派楊文明(大明)鎮壓了和好教,和好教教主鄭明世陣亡,副教主黎光榮解甲歸田。

 

這時高臺教的教主范公稷已經年老體衰,副教主阮 成芳轉而宣誓效忠吳廷琰政府,放下武器,得以在內閣中任一閒職。

 

1963年吳廷琰在軍事政變中死後,高臺教勢力又得到恢復,組織了自己的政黨,在南方政府中有自己的代表。

 

在1975年南北統一後的越南國會選舉中,它獲得了4個席位。

 

(相關圖片請參考以下網頁)

【資料來源】http://www.ctcvietnam.org/Tw,Culture-Life,View-vietnam,115,385.html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