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2-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8 months ago

科目名稱(中文):華人社會與文化

 

科目名稱(英文):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授課教師:楊聰榮 (師大華研所海華組)

開課期間: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本週主題 Topic

 


 

 

主要閱讀書目 Reading

 

本週版主: 劉時諶

 

課前發表 Before class 

 

楊聰榮

 

本週應該要交第一階段的作業,

請大家把握時間交稿.

 

李傲程問:楊老師,請問要怎麼刪除已上傳的文件(File)?在這平臺上好像隱藏了“Delete”的功能。謝謝老師解答。

 


傅國忠---<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 食物角色的探究>一文閱讀摘要

 

本文先從歷史的角度, 分析了越南民族的婚姻觀以及男女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 並將這些變化連結到現在的跨國婚姻之中. 其次從食物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 找出文化邊界的標誌(cultural boundary markers), 並主張"What we eat is who we are."

 

作者並在文中分析了越南食物特徵的三種來源, 分別是()來自湄公河三角洲的高棉早住民()來自十七世紀反清復明的中國廣東地區之政治難民()來自十七世紀開始從北往南遷移的越族. 也就是說, 越南飲食融合了高棉, 中國與越族三種來源, 形成了現今獨特的越南飲食文化.

 

而台灣由於其移民與殖民的歷史, 造成本土飲食文化的模糊與脆弱. 也讓台灣人對自己的食品沒有自信與定力, 因而任由異文化穿透介入, 卻不敢堅持自身特色. 在這種情形之下, 新移民的飲食文化如何與台灣現有的飲食文化混合及創新, 便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議題.

 

 


劉時諶   期中作業

『華人穆斯林與傳統中華文化的聯繫』研究大綱

 

(一)研究動機:

在公元七世紀中葉(唐高宗時),自伊斯蘭從阿拉伯半島沿著西域絲路傳入中國境內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上西域各族紛紛改信伊斯蘭,而現今亦有為數不少的華人穆斯林。源自世界古文明的華人,如何接受伊斯蘭化的阿拉伯與波斯文化的洗禮,面對古老傳統的中華文化又如何取捨,其社會文化等許多背景因素值得去認識、研究。

 

(二)研究目的:

針對家族為穆斯林或改信伊斯蘭的華裔子民,探究其演變的過程及特殊的社會、文化意涵。此外,一般大眾對於伊斯蘭的認識不深,目前國內對華裔族群的相關研究多以華裔的傳統文化、語言、禮俗、政經為主,甚少有與伊斯蘭相關的研究範疇。因此希冀能夠透過對我族的研究,增進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

 

(三)研究方向:

     1.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

     2. 歷史上華人穆斯林社群的形成與發展

     3. 現代華人穆斯林的分布與社會現況

     4. 華人穆斯林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

     5. 華人穆斯林在伊斯蘭與傳統漢文化間的關係與定位

     6. 華人穆斯林對身世背景的觀點與未來展望

 


莊雅琳─期中報告主題

1. 台灣廟宇文化推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在台灣歷史中,廟宇可以稱得上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徵,目前全台寺廟登記有案的以道教寺廟最多,佔78.5而每座寺廟都有其悠遠的歷史典故及景點特色。媽祖是台灣信徒最多,廟宇最多的神明,台灣的媽祖廟及天后宮高達五、六百座以上,加上數目眾多的虔誠信徒,形成一股相當大的力量。媽祖信仰是閩台文化和民俗的重要部分,民眾崇拜媽祖文化的熱潮在台灣達到最高點。本研究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主題,從媽祖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節慶活動來探討台灣文化資產的傳承與發展。

 2. 台灣眷村文化─以中壢龍岡眷村文化的特殊人文資源為例

眷村通常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從幾十戶至百戶眷村規模,成為近似隔離的單一社區,此特性雖讓同一眷村內居民互動密切,但是也不易與社區外溝通,加上生存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眷村建設落後等因素,又有著共同愛國、反共等意識與同一軍種職業下,所以產生住戶間情感聯絡頻繁的社區意識。由於眷村特殊的生活空間和居民組成因素,這種半封閉體系的眷村發展出台灣社會現象中有著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的眷村文化中壢龍岡是台灣眷村最集中的區域,是由於眷村及軍事設施所帶來的資源與活動而發展成的都市聚落,因此龍岡都市的發展和軍事設施及眷村是息息相關的而且具有特殊的人文資源本研究主要是說明龍岡眷村的歷史發展、特殊性,探討幾個特殊的人文環境,如滇緬文化、回教信仰。

 


伊藤義人 期中報告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宗教簡述>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歷史淵源  第三節:興建時期 第四節:信仰儀式 第五節:發展現況 第六節:結語

 

研究動機:

華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族群,了解其信仰的發展情況有助於理解其民族認同。

 

研究目的:

了解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所發展出來的宗教是否和原鄉不同,是否衍生出在地化。了解融合當地的文化之處以及與當地之互動情況。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其原鄉的宗教相關的資料,再去分析馬來西亞的華人信仰的宗教發展,最後,歸納出馬來西亞的信仰發展狀況。

 

<菲律賓的華文教育>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分期 第三節:特色 第四節:困境 第五節:結語與展望

 

研究動機:

在華族認同影響下的菲律賓教學,有助於理解其民族認同。

 

研究目的:

在全球化的今日,各地的華人有不同的發展,生活型態也不盡相同,透過本文對於海外華人介紹,了解華裔在菲律賓的教育發展情況。

 

研究方法:

蒐集相關資料、記錄,再予給統整、歸納。

 

<日本華人移民的媽祖信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歷史背景

第三節    日本天后廟與臺灣媽祖廟對比

第四節    新的儀式活動

第五節    結語

 


鄭淯心--期中報告大綱

 

研究主題:近期基督教在台灣的整合與展望以財團法人Asis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為例

 

研究動機:

近年來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播漸趨整合,不同宗派間有越來越多的合作,並採取新的形式、設立新的目標,未來願景也漸漸清楚。Asis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成立於2006年,以整合亞洲教會各地華人教會共同完成宣教使命為目標,由其成立背景、發展過程與未來展望可一暼近幾來來台灣基督教的整合與未來國際展望。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機構訪談、相關文獻探討

 

預計訪談對象:

  1. 國度豐收協會主要參與者
  2. 連結於國度豐收協會的相關機構與教會
  3. 曾接觸過國度豐收協會所辦之活動的民眾

 

研究大綱

一、成立背景

二、20062011的發展概況

三、學生佈道運動與文化使命

四、跨國發展與國際展望

五、未來發展願景與基督教華人宣教使命

六、結論

 

相關書籍與資源:

  1. 《宣教與文化》---基督使者協會
  2. 《台灣基督教史》---李政隆
  3. 《華人宣教心視野》---校園書房
  4. 《亞洲處境中的宣教》---教會公報出版社
  5. 《神國藍圖》---馬正遠
  6. 電影《1040---馬正遠
  7. 《重現耶穌文化》---國度豐收協會
  8. 《天國革新》國度豐收協會
  9. 《榮耀恩雨》---國度豐收協會

10.  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季刊

11.  犢報READ PAPER

 


徐明敏  食物與女性族群

 

研究顯示,一個族群對食物的偏好,只有在不同味覺的外國人的存在下才會成為認同的標誌。移民會抵制地主族群的飲食,因為各個文化對新的烹飪影響會產生極體性的仇視心理。凡是外來的都會被群起攻擊為異物,因為食物和移民的關係不只是飢餓、飽足、口味和經濟,更是個人文化和宗教認同的一部分。

 

文中的結論是,越南食物、飲食習慣和料理等,很難在台灣家庭中取得認可,但這樣的不認可是有機會克服和超越的。

 

我自己相當喜歡東南亞的食物,不管是泰國、越南、緬甸等。但是我媽媽卻對那食物很有疑慮,「那個東西能吃嗎?好可怕。感覺很不衛生,會不會拉肚子啊?」。我媽媽對東南亞食物的形容,正好是法國友人來台灣參觀完夜市,對台灣夜市小吃的評價感想。

 

飲食可能是最快進入當地文化的一種途徑。食物口味可能是個人的選擇自由,但互相尊重與維持廣大的包容性,是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態度。

 


李傲程 《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

 

主題文本題目:棒球運動 

 

棒球,英文作「Baseball」,日文稱「野球」,是一種盛行於北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北部地區)及東亞地區的球類運動。這些地區的棒球水準皆居世界之首,由國際棒球總會(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IBAF)於2010年首次公佈的世界棒球排名前十名中,除荷蘭(第6名)及澳大利亞(第10名)外,其他八名(古巴、美國、韓國、日本、台灣、委內瑞拉、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來自上述地區。

 

棒球的起源,一般相信是從英國人發明的「板球」(Cricket)演變發展而來。而棒球的場地規定和遊戲規則,最早見於由亞歷山大·卡特來特Alexander Cartwright1845年出版的一部運動書籍中,這規則對棒球運動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次年,首次有正式紀錄的棒球比賽在美國紐澤西的Elysian球場舉行,對壘的隊伍為紐約Knickerbockers和紐約九人(New York Nine。爾後,美國雖爆發南北戰爭,但棒球運動卻得到有利的推廣與發展;它隨著到處征戰的軍人和大量因內戰而四處遷徙的人民流傳至美國各角落,並從此迅速發展,以致推廣到世界其他地區。

 

棒球場像一個大型扇形場地,可分為內、中、外三個部份;內環部份(即守方投手、捕手和攻方打擊手比賽的地點)為一個等邊四角形,每一角都有一個壘包,稱為「壘」。按本壘(即攻方打擊手和守方捕手的所在地)逆時鐘向前數,順序為一壘、二壘及三壘。然而,本壘沒有壘包,只有本壘板。

 

一場棒球比賽共分九局,每一局又分上下兩個半局。比賽時,兩個隊伍分別輪流擔任攻方或守方。攻方的打擊手把球擊出之後,要馬上從本壘起跑,接著經過一壘二壘三壘,最後回到本壘,方能贏取一分而得分最多的一方就是勝利者。

 

棒球於1992年始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但後來,國際奧利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以參賽的國家太少和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MLB)不能參賽為由,宣佈取消2012年及2016年奧運會的棒球比賽項目。不過,經國際棒球總會和國際壘球總會的努力下,即決定將棒、壘球合為一個比賽項目,國際奧委會又重新將棒、壘球列入2020年奧運會的候選比賽項目

 

台灣的棒球運動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始,由日本人引入台灣。最初成立的球隊,較有名的是由花原住民組成的「高砂」棒球隊。其後,棒球運動便在台灣各地廣為流傳起來。到了1989 年,「中華職業棒球聯盟」CPBL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正式成立。次年,台灣迎來了第一季的職棒聯賽,那一年可說是台灣的棒球新紀元,故也稱為「職棒元年」,標誌著台灣邁入職業化棒球運動的時代。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3%92%E7%90%83


郭小芳 《從民間菜餚分析台灣北客家菜飲食特色》

 

這篇文章的作者採用訪談方式來蒐集資料,為了更加了解在台北客家人的飲食特色,他一共採訪了四位客家婦女。根據文章所述,客家菜的特點是油、鹹、香,主要的烹調方法有煮、煎、炒,這些都跟客家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就聚眾所知客家人經過幾次大遷徒,到了新地方因本地人都已經在城市裡定居了,只剩下山上或偏遠的地方還沒有人住,因此,客家先民只好到那些很遠的地方去住。由於那些地方物資缺乏,生活痛苦,所以他們所吃的東西就不能太講究,最重要的是要簡單、材料容易找、能夠收藏很久,因此,客家菜的特色就是要弄乾、弄鹹,而且大部分是菜類,因為在那個偏遠的地方養禽獸也不是那麼方便。由此,我們會發現,客家人較善於做鹹菜和食物乾。但一個令人注意的是客家人不吃牛肉,理由何在?

 

來到台灣一年多,我還沒有機會吃到真正的客家菜,只吃過一些小店的客家麵,不過對我來講這也跟我以前吃的菜味道不太一樣。

 

從小到大在家吃飯就是客家菜,一讀到梅菜乾、鹹菜、老鼠屎粄、炒地瓜葉(我家叫番薯葉)、炒蘿蔔乾、蘿蔔乾煮排骨湯、豆腐、鹹豬肉等等感覺很熟,並讓我一想,肚子就咕嚕咕嚕大叫。我外公做菜的手藝非常好,不管他做哪道菜,都很好吃,雖然各道菜都有共同點就是油、鹹、香,但每一道仍有自己不同的味道,香味也不同,讓吃的有不同的感覺。來台之前,我以為我應該對吃中國菜沒問題,因為從小就吃慣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覺得不行,這裡的菜又油又淡,跟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樣。那時候我才發現我吃慣的菜雖然是中國菜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點,跟這裡的菜有差別。


 

 

郭小芳學期作業:郭小芳學期作業


期中報告主題 : 中西醫的結合如何可以更有效地治療不同疾病 

 

   中藥的強項是跳脫只看一種疾病、一個器官,而從身體的功能、組織和組織的關係來多方面的考量以及治療病人。很多慢性疾病者透過西方的治療往往無法完全被治療,而必須依賴中醫的輔助。很多癌症病人去找中醫的原因,則是中醫強調調理身體的平衡,但是西醫常只看單一腫瘤,只想把它攻擊掉,常常傷害到另一部分。我的報考主題主要是探討如何把中醫及西醫結合在一起﹐提供給病人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羅士華 ----美國人對中醫治療的看法 

 

 在中國,身體很不好的病人可能需要長期的針灸治療,每星期一次或是每天一次,而住院的病人經常需要每天一到兩次的針灸治療,以達到最佳的結果。中國患者也通常會拿到一個星期的中藥﹐中藥經常是原料藥材,患者也經常需要回到醫院拿藥。華人患者明白,生病需要時間恢復健康,使他們心甘情願地花好幾個小時,每天烹調和準備草藥。在這個過程中家裡經常會有強烈的藥物氣味。患者了解草藥和針灸的治療有時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

 

  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跟亞洲人很不一樣﹐中醫的針灸及中藥治療對美國患者都沒有得到積極響應。由於美國人的文化,飲食和生活方式跟亞洲人很不一樣,他們比較難理解和接受中醫的理論和應用。

首先,美國人很難接受長期的針灸治療,這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問題。在美國每次的針灸治療費用是50美元到100美元左右﹐很多美國人會覺得太貴。中醫在西方醫學界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同,因此很多的健康保險公司仍然沒有涵蓋中醫門診醫療服務。此外,美國人不習慣自己支付醫療費用﹐因為他們的醫療保險經常涵蓋不同門診的醫療費用。美國人也有時間上的問題﹐工作上的忙碌,往往使他們工作到很晚﹐應酬也優先佔用他們的時間。此外,美國父母經常參加子女的學校活動,特別是體育。這一切都會限制他們可以受到長期的中藥或是針灸治療。其次,美國人絕對不希望花時間煮草藥,也不能忍受藥物的氣味。大多數美國人喜歡甜的口味,所以,他們比較難接受中藥。

第三,美國人希望速戰速決,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很喜歡服用西藥。美國人大多數習慣西藥可以即時緩解症狀的效果﹐因此他們比較難適應中藥的治療方式。
 
  西方人的食物偏向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很多缺乏運動和肥胖的人也都是常見的。所有的這一切會提高乳腺癌的發病率。在2007年7月公佈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追踪了3000名中國婦女的飲食習慣,從 25到94歲。一半的婦女吃西方的飲食,含有豐富的紅肉,蝦,魚,糖果,甜點,麵包和牛奶。另外一半的婦女吃亞洲美食,包括豆腐,青菜,豆芽,豆類,魚類及豆漿。研究的結果顯示吃西方飲食的婦女得到乳腺癌的風險提高了60%。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會造成了不同的疾病。許多中醫師發現,美國人經常得到的疾病是: 憂鬱症 ,焦慮症,失眠症及心臟疾病。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十二萬美國人患有憂鬱症的痛苦。相對地﹐在中國這些疾病沒有那麼常見。

  大多數美國人通過服用藥物來處理他們的健康問題。平均的退休美國人,65歲以上,平均每天吃15種藥物。1998年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報導﹐在美國每年“有200多萬的藥物不良反應”,超過 10萬的這些不良反應是致命的。致命的不良反應是美國人的第四大死因。由於中藥的作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中醫治療在美國逐漸地獲得更大的關注及和需求。 


黃思懿  符號與象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讀後感

 

        每次看「大陸尋奇」節目介紹中國的少數民族,對其服裝、配飾的多樣化都看得眼花撩亂,連其獨特的風俗習慣也令人嘆為觀止。

        最特別的是,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發現女性的地位通常比漢人高,這才真是文明呢!想到這,還真有點後悔沒有生在那種環境的

運氣。少數民族的女性文化也因而藉由其服飾具體呈現女性智慧、情感的結晶。

        55少數民族展現的是不同的文化面貌及互相交流影響的痕跡。當然目前的55族也是在數百個民族弱肉強食下的結果。

        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也常以圖騰呈現其神話、史詩與宗教。部分少數民族也把身體納入展示的版圖,好比傣族,把金、銀片鑲在牙齒

上的鑲齒習俗。

        不過這些人文風俗都在中國為爭取世界文化遺產的心態下,開始受到正視與重視。若沒有這個動機,我真懷疑他們會不會像美國的

拓荒史一般,在文明不斷西進之後,如同那些原居地的印地安人被驅趕甚至同化了。

 

 


周睿婷  期中報告

 

一、主題文本撰寫:中國傳統色彩之美

中國與西方的審美觀因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色彩搭配也大異其趣,西方傳統畫作的色彩是斑斕鮮麗的,而中國傳統畫作的色彩有時竟可以只有黑白的濃淡搭配。

在傳統服飾的色彩搭配上東西方也有很大的差異,西方傳統的衣飾少有鮮豔的純色,而中國往往以大紅大綠為美,這樣的配色在西方非常少見。

在中國傳統工藝品的製作上,關於顏色更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名目,藍有寶藍、水藍、孔雀藍、雨過天青藍,綠有碧綠、翡翠綠、秋香綠,關於這些顏色的名稱又是另一種美感的想像。

我希望能從工藝品的顏色、服飾的配色以及畫作中的配色三大方向入手,為高級的華語學生撰寫主題文本,以期讓學生能初步認識中國傳統顏色之美。

 

 

二、文化教材編寫:介紹台灣特有文化之中高級文化教材

坊間少有專為台灣文化編寫之文化華語教材,因此我想挑選一些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從中選擇一個主題作為一課的教材。教材內容預計包括:閱讀課文、生詞、語法、問題與討論、課後活動。

選擇的主題計有:

台灣電影:以「青春」主題為例

從原住民的傳說看其文化

台灣的特殊行業如檳榔西施、廟宇設計師…

台灣的選舉文化

 

 


 

林彥瑜      期中作業研究大綱

 

韓戰過後釜山華僑中小學之發展與改變

 

研究動機:

釜山為南韓第二大城市,在清末即設有華僑小學,卻長時間都沒有設立僑中。直到韓戰爆發後,由於南韓北部遭受北韓占領,在南韓北部的華僑隨戰亂南遷,原漢城華僑中學也隨之在釜山復校,至此釜山僑社才開始有華僑中學。韓戰結束後,原居於北部的華僑也回到漢城,並重復辦漢城華僑中學,釜山華僑中學則是繼續在南韓南部開辦,與僑小成為一完整之學校體系,使南韓南部的僑民能接受完整之教育。直至今日,因社會之改變,釜山華僑中小學也面臨了挑戰與轉變。本研究試圖探討其發展歷史及現況,說明其發展之因,與應應轉變之道。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相關文獻探討、相關人士訪談(包含研究者本身之經驗)

 

 

研究大綱

一、華人移居南韓之歷史背景

二、釜山華僑歷史探討

三、釜山華僑中學之成立

四、釜山華僑中學發展與轉變

五、結論

 


范美媛  期中報告大綱

 

研究主題:俄羅斯華人移民社會

 

研究動機:華人移民至俄羅斯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十七世紀中葉,然而俄羅斯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較為陌生、封閉的社會。華人移民俄羅斯主要經歷沙俄時期、蘇聯時期、蘇聯解體後迄今三個階段。目前在俄國境內約有三十萬華人,與世界其他華人移民社會比起來,不是很高的數字。相關論文探討幾乎都落在政經兩大主題,多出自對岸。由於過去政治意識的對立及中俄關係影響,加上地理上的空間距離及文化、語言隔閡等心理距離,臺灣社會對這個議題關注較少。雖然臺灣自1990年正式開放對蘇聯直接貿易,經過十多年,雙方貿易關係並沒有太大突破。然自2001年「金磚四國」一詞出現後,台俄協會旋於2002年成立,台北-莫斯科2004年通航,台商在俄國經營成長雖然緩慢,但華商看準俄羅斯經濟潛力,仍持續深耕。由於俄國當地重要的華人社團與中國新移民較為密切,他們多來自有地緣之便的中國北方省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外華人社會相比,我們相對較為陌生。從2006年到2009年間,俄國通過新移民法及數次無預警地關閉當地華商集中的民生物資主要民生市場,華商財產遭到沒收,被驅逐出境,這裡的華人社會有何特色,他們為何在政策不穩定、政法貪腐、黑道猖獗等極其不適投資的情況下,仍一波又一波地持續移入,是很值得探討的題目。二次經濟衰退及歐元出現危機以來,金磚四國挾其強大的內需市場成為國際經濟市場重要支柱。

 

研究目的:我曾於去年年底走訪義大利的羅馬、米蘭、威尼斯及那不勒斯四個城市,所到之處,都看得到「溫州幫」或大陸新移民與俄羅斯黑幫共生的經濟集團,這引起了我強烈的研究興趣。由俄羅斯華人社會研究開始,除了可填補海外華人社會研究較為空白的一頁,或可進而一窺全球華人新興移民與俄羅斯黑幫間的臍帶相連的共生關係與面貌。

 

研究方向:

  1. 華人在俄羅斯分布情況
  2. 華人在當地發展的歷程、所遭遇到的困難以及因應之道
  3. 華人對當地與母國發展的重要性
  4. 莫斯科當地華人社團成員背景、移入動機、維持經濟工具或手段、與當地社會互動關係、與僑鄉聯繫關係。
  5. 俄羅斯遠東地區當地華人社團成員背景、移入動機、維持經濟工具或手段、與當地社會互動關係、與僑鄉聯繫關係。
  6. 當地華人社會未來發展的展望

 

研究方法:蒐集以往文獻及研究成果,佐以實地田野訪談或問卷調查,以勾勒出俄羅斯當地華人社會風貌,進而達到上述研究方向之目的。

 

預計訪談對象:學者、臺灣政府官員、臺俄協會會員、俄國當地華商、新移民。

 

參考文獻:

 

拉 林著,閻國棟譯,〈俄羅斯的華人移民—社會問卷調查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3期。

  明,,〈俄打擊華商 中共默契?〉,《新紀元週刊》,2009年第131期。

Trenich Fridrikh Akhmedovich,〈俄台貿易發展之問題與前景〉,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俄羅斯學報》,2007年第6期。

李志學,〈俄羅斯中國新移民現狀述評〉,《西伯力亞研究》,2006年第33卷第5期。

鄧蘭華、張 紅,〈俄羅斯華僑華人與俄聯邦的移民政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李明歡,《歐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張紅,〈淺析旅俄華僑社群的構成特點及經商活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 年第4期。


 

徐明敏 期中報告

 

主題:華人姓名來源與特色

 

一個人的姓氏顯示出本身與他人的血緣關係,也關係著社會結構的形成與維持。

 

中國人的姓名顯示了一個人的出身及自我代表,我們對名字的看法,如何命名以及名字的涵意顯示出我們所注重的方面。不同國家的人在命名時,注意的觀點也不同。

 

    在台灣,取名有人交給算命,以求好運心安;有的父母命名,顯示對小孩的期許。古早時代的人,習慣將小孩取難聽或特別俗氣的名字,以免遭天忌妒而往後命運坎坷。不過現代人取名都不希望有「菜市場名字」,希望能與他人有所區別,只是苦了小孩,每次都要教別人念自己的名字,或是如何寫自己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名字就像從字典後面難檢字表裡挑出的一樣。

 

從姓名可反映出一個文化所重視的價值,以及對人的期望、價值觀等。名字成為一種人類特有的文化行為,名字的決定和使用可說是一種文化共通性。但是也因為不同的歷史經驗、社會結構、價值信念不同,東方與西方人們取的名字並不一樣,名字也因此成了一種文化差異。

 

康進的文化教學教案期中報告--天燈

前言

  天燈最早起源於三國時代,相傳原本由諸葛亮首創,故又名孔明燈。當初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也是現今世界上熱氣球的先驅。而臺灣的天燈起源目前有幾則較有歷史根據的版本。

  • 施放天燈為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帶的舊習俗,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該地區移墾臺灣的台北縣十分寮地區後,在農閒期間仍會施放天燈。而天燈受到地勢和風向的影響,會順著基隆河飛往河口入海處,居民們認為這象徵著向位在大陸地區的親人們報平安,同時也有慶賀年節的祝福意味。
  • 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在前清年間十分地區經常遭到盜匪騷擾作亂,由於地處山區,村民們只好移往山中躲避禍亂,等待土匪離去後,留守在村中的壯丁,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 取天燈的臺語發音近似「添丁」之意。在以往農業時代,男丁是勞力和生產力的象徵,因此一般農家百姓若是希望祈求家中生男添丁,通常會以施放天燈的方式來討吉利。

久而久之,放天燈便成為了每年元宵節十分地區的特殊民俗,在一個寧靜的山城小村(十分寮)承襲了此一民俗文化的衣缽,綿延一兩百年之久,是台灣北部最具有民俗色彩之文化活動。直至今日,天燈的施放,已象徵著大家祈福納喜的活動,每年的元宵節當晚,都會吸引著數萬人潮到平溪參與盛會。近年來漸漸受到大眾的矚目,並且成為頗具規模的傳統節慶活動,元宵節「北天燈,南蜂炮」的盛名不逕而走。

 

單元名稱:天燈

學生程度:中高級人數:15人

學生學習條件:

學生年齡:分佈自18至22歲,華裔高三以上學生及大學生

華語程度:已學習華語250學時以上之中級程度者,HSK第六級程度

共同語言情況:全體以英文進行溝通無礙

教材來源:自編課件,改寫自平溪天燈節官方網站http://act.tourism.tpc.gov.tw/skylantern/about.html

時 間:7小時/每堂課50分鐘

教學方法:綜合數項教學法:聽說教學法/溝通教學法/默示法/參與教學法,按各活動設計之不同目標施行不同教學法。

教學資源:網路平台、相關網路資源網站、課本、學習單

數位化教材:課文、生詞、句型與練習PPT檔、文化補充與相關活動之檔案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文化認知: 

l   天燈的習俗:元宵節民俗活動之一/十分地區特有活動 

l   天燈的代表性活動:平溪天燈節 

l   祈福活動:天燈的祈福意義 

l   各國祈福活動的比較

語言技能:

l   單字:學習對話及課文中單字,選取標準按華語8000詞之高級詞彙標準。 

l   句型:學習對話及課文中句型,選取標準按遠東生活華語第三冊,及視聽華語第三冊之句型標準  

l   應用:學習祈福語並能應用於祈福活動中 

l   交際:能和同伴討論祈福比較之主題 

個人情意:

l   理解放天燈背後為他人祈福內涵 

l   能關心他人,並為他人真心祈福 

具體目標:

l   知道放天燈的時節:元宵節

l   了解天燈的由來:三種不同說法

l   了解天燈在台灣的歷史

l   知道天燈代表意義:報平安/祈福

l   學習課文中的新詞彙

l   學習課文中的新句型,並理解文中的句子和篇章

l   培養聽力及口說能力

l   學習華人常用的祈福語

l   能讀懂聽懂文中指示,並依指示進行動作

l   能討論教師指定的比較文化之主題

l   能按討論之內容進行心得之整理並寫成400-600字之短文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一、文化特別主題:台灣歌仔戲 

 

「歌仔」,為閩南一帶流行的說唱音樂。早期為民間藝人走唱維生的「唸歌」,後發展為堂會或亭台的演唱,吸收民間戲曲音樂,形成職業化的走唱。明清之際,歌仔小調隨著閩地的移民(主要為漳州人)而傳入台灣,與宜蘭當地流傳戲曲融合,逐漸發成為「台灣歌仔」。1953年福建省文化廳改稱為「錦歌」。

 

台灣歌仔戲最早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現於蘭陽平原,其雛形為宜蘭當地的「落地掃」,並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北管戲等各大戲,逐漸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

 

台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為酬神而在外場搭起舞台所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歌仔戲的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即所謂「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大略敘述劇目情節、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這種表演側重演員的功力,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野台歌仔戲於1920年代漸趨沒落,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台演出,觀眾必須購票入場。1937年,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抑制漢民思想,各式劇團受到壓迫,表演者只能著和服、配戴武士刀,並以日本語演出。台灣光復後,內臺歌仔戲重現榮景,1950年代全台有三百餘團在內台演出,可謂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1954 – 1955年間,歌仔戲開始在內台戲場錄音,然後再於廣播電台播放。後來廣播公司延攬歌仔戲演員,自行成立歌仔戲團,並於1960年代達到鼎盛。1956年起,更有以拍攝電影的形式演出,此後引發電影歌仔戲風潮。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台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個小時內呈現,極受觀眾歡迎。但也由於傳播媒體的現代化,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造成極大的傷害,舞台戲曲迅速走向衰微,最後退出內台。

 

1962年台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電視歌仔戲對表演藝術來說,造成很大的傷害,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這使得身段不見了,此外,唱腔也不見了,因為電視台語節目只有半小時,扣掉片頭片尾和廣告,只剩下約21分鐘演出時間,不能唱,以免唱一半要進廣告,像唱個哭調就沒有了。這樣沒唱腔、沒身段的戲劇就只是古裝連續劇。當時電視的三台都有歌仔戲團,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台視楊麗花,非常競爭。約在1951年時,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和歌仔戲消失過一段時日。

 

看歌仔戲、唸歌仔,是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的重要娛樂活動,也是台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限制。1980年代初期,在文化單位補助下,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及台北市其他重要劇場演出,部分劇團後場增加國樂團,也吸收現在劇場的特色。步入現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歌仔戲獲頒定為台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被譽為「東方歌劇」。

 

 

二、本週華人社會主題:菲律賓

 

1. 菲律賓境內有數量相當龐大的的華人,人口數100萬至150萬,各個島嶼都有華人社群。當地的華人社會以閩南語為主要交際語言,其中閩系華民占約菲國華人人口的80%,主要集中在馬尼拉。由於菲律賓特殊的歷史發展,使得菲國華人社群得以完整保存。

 

2. 早期西班牙多明哥教會把對中國的宣教據點設在馬尼拉,使許多西方宣教士認識中國的相關文獻中,許多來自於馬尼拉的華民。第一部漢文聖經譯本即在馬尼拉完成,據說該聖經的漢文譯本是以閩語為基礎。

 

3. 歷史上一直沒有特有而一致的「菲律賓文化,主要原因之一乃由於菲律賓是個「七千島國」,各地有太多不同的語言,彼此不一定能充分交流,文化發展和特色都非常局部性;現有80餘種語言在境內使用。因此菲律賓政府雖將官翻語言設為塔加祿語(Tagalog,菲律賓語)和英語,但不欲以強制的方式獨尊塔加祿語。目前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英語使用人口最龐大的國家,而塔加祿語常被視作為呂宋島民的語言,使用英語的菲國人常是來自國內其他地區。

 

4. 菲國政府曾施行「菲化」政策(nationalization),將菲國境內各校級機關都納入菲國的體系與編制,但未曾禁止華人教育的發展(此現象未見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僅規定各校的華文教育必須控制在一週20小時之內,教育時數仍充裕。菲律賓目前仍保有130多個華人學校,惜當地華人未能積極發展華民教育,以致華人子弟在語言程度的保存上不紮實。

 

5. 菲律賓是最鄰近台灣的非漢語系國家,但台灣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菲律賓留學生。導因於菲律賓中學採四年制,致來台升學的菲律賓僑生,被強制規定先修華語兩年後,方能申請台灣的大專院校就讀,在其他國家未見類似情形,固菲國僑民來台升學的意願不高,而台灣一方也未能積極處理這樣的問題。

 

6. 補充資料:

據統計,目前在菲國的華人數約有百萬,其中先祖來自福建閩南者(泉州、漳州、廈門)十之八九,當中又以泉州為最。根據專家所作的研究,遍處東南亞地區的華人,與當地人種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國,其次為菲律賓。根據人類學家所作的這項研究,在菲律賓民族中,華人血統約佔20%;以菲律賓現有六千五百萬人口來說,有華人血統的,可能超過一千萬人。

 

過去由於華人教育不發達,大部份具華人血統的,鮮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也由於信奉天主教,結果變成純粹的菲律賓人。其中有四份之一含有漢族血統的,因為接受華語教育而成為華人。目前凡是自認為華人、身處華人社會、保持華人傳統生活習俗、加入華人社團、在家裡和華人社群場所使用華語或漢語方言、有意讓子女接受華文教育、以華人為子女選擇婚配主要對象、保有其成為華人的條件和傾向的華人,在菲律賓大約有60萬至80萬人;其中聚居在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者約佔60%,散居在其他各地的約佔40%。如果加上許多所認定華人標準比較接近,或是有間接關係含有漢族血統者,目前菲律賓華人的總數當於百萬以上。

 

華人在菲律賓百年來的經濟發展史上,一直扮演著先鋒的角色,尤其是引進國外的技術資本與生產設備,開創初期的農耕與手工業。近年來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商製造業之發展,並累積資金來菲投資發展,對提升菲國產業層次,成功的協助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再度扮演經濟先鋒的角色。而當地華商企業長才,多能順應潮流,掌握經濟脈動,發展製造業、房地產金融業,以及透過證券市場操作、收購企業、結成大集團,擴大對菲經濟的影響力與貢獻。

 

 

7. 問題討論:

出生在菲律賓、祖籍中國福建、華人血統、世界地球村的一員,使得菲律賓的華人面臨著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與生長環境。究竟華語文教育對於菲律賓的華民而言是母語教育,或者是第二語言教育?

 


* 課程注意事項:

11月16日,楊老師將出國而無法親自於課堂授課,補課方案如下:

請各位修課同學自行選擇時間參訪「世界宗教博物館」(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世界宗教博物館」網址:http://www.mwr.org.tw/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林口霧社街之遊費用說明

參與人數 25*500=12500

門票 2500 (每人100)

遊覽車 5000

停車費 100

花費共7600 / 25=每位原本應均攤304

當天未修課同學共9位,每位退200元,共退1800元

餘額:12500-7600-1800=3100

相關收據及發票會於下次上課時提供給同學

另外針對同學提出關於聚餐費及停車費由修課同學分攤問題並非事前決定,而是當天在車上依照老師指示宣布,所以建議同學下次上課時可直接向老師提出。


 

徐明敏 台灣原住民分布與簡介

 

住在山區的:

 

1.賽夏族

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賽夏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總人口約四千人左右(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是目前台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

2.泰雅族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3.鄒族

分為阿里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4.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魯凱族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

5.排灣族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6.布農族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7.阿美族

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阿美族分佈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總人口數大約有十四萬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8.卑南族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九仟多人。

9.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住在平地的:

 

1.噶瑪蘭族(kavalan):原居蘭陽平原。
2.雷朗族(luilang):台北盆地及桃園。
3.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台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
4.道卡斯族(Taokas):桃竹苗地區。
5巴則海族(Pazeh):台中盆地。
6巴布拉族(Papora):台中清水、梧棲。
7.貓霧悚族(Babuza):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
8.和安雅族(Hoanya):雲嘉地區。
9.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分為西拉雅、大滿(四社熟蕃)、馬卡道三個亞族。

10.邵族(sao):分散於日月潭周圍地區,在魚池、貓瀾、水社、石印、茅埔、頭社等地,形成聚落。

 

資料來源: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01&IDK=2&EXEC=L

 


李傲程 台灣原住民14族分佈圖

 

【資料來源】http://akingtw.pixnet.net/blog/post/31781072-%E8%87%AA%E8%A3%BD%E7%9A%84%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14%E6%97%8F%E5%88%86%E4%BD%88%E5%9C%96

 


李傲程 婆羅洲達雅族資料分享

 

達雅族(Suku Dayak),是婆羅洲島(Borneo,印尼人稱Kalimantan)上的土生民族,現有約200-400萬人左右,在馬來西亞主要分佈在砂拉越(Sarawak)州。在印尼的東加里曼丹(Kalimantan Timur)、中加里曼丹(Kalimantan Tengah)、西加里曼丹(Kalimantan Barat)等地,達雅族都是多數民族,只有在南加里曼丹(Kalimantan Selatan)不是多數。

 

達雅族在古代有獵人頭、食人的習俗;在2001年,中加里曼丹發生了達雅族與馬都拉族(Suku Madura)之間的血腥種族衝突,就以此古代習俗逼退馬都拉族,但現代已經淡化。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達雅族雖同出一宗,但馬來西亞的達雅族較為溫順,很早就沒有了獵人頭、食人的習慣。他們有一種特殊習俗保留至今,即達雅族婦女會佩戴約手鐲般大小的耳環,把耳垂拉到肩膀上。

 

依達雅族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及各種傳說中,達雅族原本多居住於婆羅洲沿海一帶及該島最長河流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沿岸,後因外來移民紛紛遷入婆羅洲,達雅族漸漸搬到內陸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是以有了”Orang Dayak”的稱呼,即“上游的人”之意。

 

台灣"泰雅族"一直認為印尼"達雅族"是他們的祖先,不只種族名字類似,就連外貌、體格也很雷同,而印尼"達雅族"過的是「泰雅族50年前的生活模樣」,生活不僅落後,很多人連衣服都沒得穿,只能靠採森林的野果度日,遑論讓小孩子受教育。所以泰雅族說,達雅人性格兇猛都與泰雅人很類似,不同的是:對方「不認識上帝」,所以還會殺人、獵人頭,而且語言也不同。

 

達雅族內主要分七大族群,即Dayak Ngaju、Dayak Apo Kayan、Dayak Iban、Dayak Klematan、Dayak Murut、Dayak Punan、Dayak Danum。各族群往下還分,例如Maanyan、Dusun Deyah、Bahau等。一些族群有本身的語言,例如:Ngaju話、Maanyan話。

 

“宗族”是達雅族重要的社會結構,宗族內的成員都緊密結合,同一宗族的達雅人全住在一座又長又大的長屋中,這些長屋印尼語叫“Balai”(在印尼文中有“堂”、“廳”、“院”之意,例如大禮堂就叫Balai Besar)或“Batang”(在印尼文中有“樹幹”之意)。宗族的產生通常是始自一名受到尊敬的祖宗。達雅族會在長屋中進行宗教儀式及慶典。

傳統上達雅族信奉一種崇拜祖先靈魂,印尼語叫“Kaharingan”的宗教。這種宗教認為人死後會到一個叫“Alam Datu Tunjung Punu Gamari”的地方(類似台灣賽德克族的彩虹橋)。達雅族會進行一些特殊的儀式,以保眾靈魂及在生者死後能到達那裏。

 

達雅人的藝術、知識都與“Kaharingan”宗教息息相關,連農業技術也是由“Kaharingan”宗教代代相傳,他們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宗教儀式需要而產生,即為了尊重祖先,或指引靈魂到目的地。

 

但到了現代,多數達雅人已經參加基督教、天主教,少數住在沿海的達雅人則成為穆斯林。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rokok-indonesia/article?mid=197&prev=245&l=f&fid=10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